踐行綠色低碳文明理念的具體做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對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新安排,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踐行綠色低碳文明理念的具體做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對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新安排。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觀”……
十年來,黨和國家從上到下,完善生活方式綠色化頂層設計,持續加大生态環保宣傳教育力度,廣泛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構築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環保理念在各行各業生根發芽,全社會生态文明素養切實提升。
如今的中國,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已成風尚。
完善頂層設計,生态環保理念深入各行各業
《關于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指出,生活方式綠色化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是一個社會轉變過程,需要從改變消費觀念、制定政策制度、推進全民行動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協調推進。
十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行動自覺。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部門協作持續加強,保障措施不斷推出,生活方式綠色化基礎日漸夯實——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202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司法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産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2021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21年10月,中辦、國辦發布《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一系列頂層設計,指向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産、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部門協作持續加強。生活方式綠色和宣傳聯動機制建立。一系列新規由多部門聯合編制印發,如《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由交通運輸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門共同出台;《公民生态環境行為規範(試行)》,由生态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等5部門聯合編制。一系列重大活動也由多部門協作完成,如“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由生态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推動開展。
保障措施不斷出台。各行業、各領域紛紛制定符合生态環保要求的标準,對綠色産品的生産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持;開展綠色信貸,對積極采用先進節能技術、有利于綠色消費的項目,給予專項資金補助、稅收減免。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持城市發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車租賃系統等。
十年來,宣傳力度不斷加大,生态文化不斷培育,綠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全民參與的綠色行動體系日漸形成——
一項項行動計劃密集推出,生态環保理念深入各行各業。
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進機關、進家庭、進社區、進學校、進商場,工作深度、廣度拓展至每個社會細胞;“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在生産生活中落實、落細、落小,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部部法規完善出台,規範标準體系逐步建立。
《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發布實施、《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出台,讓實現垃圾分類有法可依,讓改善城鄉生态環境工作有目标、有章法;《反食品浪費法》用法律之劍懲治“舌尖上的浪費”,通過立規矩、明責任、興風尚,為根治社會頑疾提供充足法律依據……
《水效标識管理辦法》應運而生,讓推廣高效節水産品、提高用水效率有依據、有方向;《綠色建築評價标準》修訂實施,重新構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評價指标體系,推動綠色建築轉型提升,更加注重品質,注重提升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0年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公衆對生态環境的滿意度達到了89.5%,比2017年提高了10.7個百分點。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公衆對生态文明高度認同,關于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認識發生重大轉變,約55%的公衆認為保護環境會帶來很多新的經濟機會,前景會越來越好。
踴躍參與行動,綠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風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們要倡導簡約适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多次強調要踐行簡約适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引發廣泛反響。
十年來,人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簡約适度的生活方式,讓綠色低碳成為新時尚:避免餐飲浪費,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少開車多坐公交,夏天把空調溫度調高一些,人走燈滅節約用電等,文明健康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新風撲面。
——積極參與光盤行動,糾治舌尖上的浪費
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多次強調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近年來,節約糧食、避免餐飲浪費已成新風尚。在“供給側”,餐飲行業出台各種引導辦法,推出半份菜、小份菜設計,提示消費者适量點菜,建議顧客打包帶走剩菜等;在“需求側”,“光盤行動”成為新推崇,“以前請客吃飯總要多點菜,怕客人不夠吃,我們沒面子。現在觀念變了,誰不光盤才最沒有面子咯!”家住重慶市江津區幾江街道的市民龔南英說。
——垃圾分類,讓資源變廢為寶
美好生活是什麼樣?在上海市徐彙區淩雲街道梅隴三村樓組長陳文娟眼裡,是小區垃圾分類取得新突破,獲頒“垃圾減量優秀樓道”;在貴州省銅仁江口縣太平鎮快場村村民心中,是“希望房前屋後沒垃圾,不然一到夏天就臭烘烘”。
垃圾分類是民生“關鍵小事”,也是綠色發展大事。通過在垃圾車上安裝小喇叭等,創新宣傳形式,不斷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十年來,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據統計,全國已有200餘個地級市啟動垃圾分類工作,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7700多萬個家庭。
——綠色出行,你我共行
“‘騎時’的快樂很簡單。”實現3公裡通勤低碳出行的福建廈門市民賴婷思說。“超靜音、超平穩、超省錢、不限号、不限行,在北京很方便。”購買了新能源汽車的不少北京市民說。
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大力調整運輸結構,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綠色出行環境持續改善,綠色出行氛圍更加濃厚,綠色出行習慣逐步形成。
不獨如此。
一水多用、人走關燈、雙面用紙、舊衣回收等節約資源的好傳統再度流行,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避免過度包裝、自備購物袋等更是融入人們的點滴日常。尤其是随着我國“雙碳”目标的提出,“低碳”更成為人們追求的社會新風尚。
在手機點餐時,下意識選擇不配送餐具;在睡前查看微信步數時,把步數捐給公益項目;倡導無紙化入住、線上繳費等,這些看似并不關聯的行為,背後都有着共同的邏輯——節能減排,低碳生活。
有調查顯示,近五年來,在生活消費、線上購票和在線醫療3類微信支付應用場景下,用戶通過節約紙張産生的碳減排總量為18.82萬噸,通過線上生活繳費減少出行的減碳量合計為334.61萬噸。
如今,借助“互聯網 ”、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綠色低碳更是産生了許多新“玩法”。
舊衣回收有了新途徑。人們可以通過手機APP提交申請,郵遞出去或者回收機構上門收取,綠色行動變得愈發方便高效。
碳普惠平台陸續上線。平台讓用戶可以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轉換成碳積分,兌換一些商品或折扣券,減碳行動對于市民不再抽象、遙遠。
2020年關于家庭低碳生活與低碳消費行為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居民不僅對“低碳”有了較高的熟悉度和認同度,能夠從“責任”和“利他”的角度看待低碳行動,而且已經逐漸開始建立起“低碳”和“高品質生活”之間的關聯,有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綠色化的生活甜頭。
當然,生活還可以更“綠”。綠色生活,就像沁人心脾的陽光雨露,折射出美好的圖景。面向未來,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将彙聚成綠色生活的大潮。
全民共建共享,美麗中國彙聚強大合力
“每個人都是生态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隻說不做、置身事外。”在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為生态環境全民共建共享擘畫了方向。
注重激發群衆有序參與力量,構建美麗中國全民行動體系,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一個鮮明特色。
——推動環保設施公開,搭建企業與公衆溝通橋梁
公衆更便捷地走進環保設施單位。啟動并穩步推進環保設施向公衆開放工作,四批名單向全國公布,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向公衆開放的設施單位達到2101家,越來越多的從前“閑人免進”的環保設施單位,現在變為向市民開放的“城市客廳”。
——拓寬渠道、搭建平台,引領公衆積極參與生态環境保護
撿拾垃圾、巡河護林、環境公益訴訟、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态環境志願服務成為公衆志願服務意願的第二位選擇,豐富多樣的服務實踐在全國開展,39.33%的群衆曾經參與其中,志願者身影在各個領域頻繁現身。
——傾聽群衆呼聲,維護公衆環境權益
一位熱心市民通過北京市生态環境局有獎舉報平台,反映某無名作坊排放廢水,經調查核實後,獲得5萬元獎勵。真金白銀的獎勵,體現了政府部門鼓勵公衆踴躍參與共建美麗中國的真心實意。
2016年—2019年,全國“12369”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台共接到舉報案件200餘萬件。有舉報、必受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不僅群衆的環境權益得到全面維護,而且對生态環境質量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發揮榜樣力量,樹立良好道德風尚
生态環境部每年聘請10位社會各界代表擔任生态環境特邀觀察員,組織“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百名最美生态環境志願者、十佳公衆參與案例等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舉辦生态環境志願服務論壇,弘揚志願服務精神,以榜樣示範帶動更多人參與生态環境保護,使崇尚生态文明成為良好道德風尚。
如今,公衆更頻繁地參與生态環境宣教活動。線上線下,環境宣傳和環保實踐活動日益增多,尤其是在六五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低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一波波聲浪響徹神州;生态文明教育館、環境教育基地、環保主題航班等在全國遍地開花。
環保組織紮根一線,調研、實踐、監督,高效精準地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同時,通過綠色供應鍊、綠色金融、公衆參與等方式,撬動一批大型企業履行自身環境責任,實現綠色發展。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态”,随着參與途徑和平台的拓寬、形式和手段的豐富,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把自己擺進建設美麗中國的大局中,政府、企業、公衆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回眸過去,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華大地一幅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瑰麗畫卷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徐徐展開;
展望未來,“廣泛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态環境基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标基本實現”的遠景藍圖已經繪就。
讓我們行動起來,做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踐行者。随着越來越多人選擇踐行簡約适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生态更美好的美麗中國指日可待。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王琳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