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晚舞台上,趙本山表演小品,并在節目中大方表白倪萍,說倪萍是自己的夢中情人,這句話也說出了台下觀衆的心聲。
聽到這句話,倪萍在鏡頭前嫣然一笑,但誰也不知道她此時内心的惆怅。這一年,她離開央視,淡出公衆視野,徹底退出了春晚舞台。辭職後的她可以說是曆盡人生坎坷,嘗遍人生百态。
童年美好,難以忘懷
1959年,倪萍在山東出生,父母感情不和,經常拌嘴。因為家裡重男輕女,父母更偏愛大她兩歲的哥哥。倪萍從小被送到“長托”,也就是現在的寄宿制幼兒園,每幾個月父母才會來探望一次。
有一天,小姨到幼兒園探望倪萍,發現倪萍面黃肌瘦。不僅如此,幼兒園阿姨擔心她走丢,還把她綁在木馬上,看到這一幕的小姨心疼不已。
得知這件事後,倪萍的姥姥坐不住了,天不亮就趕到城裡,把倪萍帶回家裡撫養。就這樣,倪萍迎來了幸福的童年時光。
在姥姥家,倪萍被照顧得很好。雖然家裡不富裕,但姥姥為了讓外孫女吃上雞蛋,甯願賣掉心愛的手镯。在倪萍的記憶裡,童年中的“甜”就是這樣簡單,她也是被人捧在手心裡的心尖尖兒。
倪萍的姥姥是個非常明事理的老人,雖然沒上幾年學,但為人通達,遇事有辦法。在姥姥的影響下,倪萍長成了正直、堅韌、永不放棄的山東大妞。後來,倪萍将姥姥說過的話,整理成《姥姥語錄》出版,還因此獲得了第五屆冰心散文獎。
等到倪萍上小學的時候,她就被送到了城裡,但她仍懷念鄉下的幸福時光,每當暑假來臨,她都要回去陪着姥姥。
倪萍10歲的時候,父母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父母離婚後,倪萍和兄長跟着母親生活,而他們的父親又重新組建了家庭。
不久,倪萍将自己的姓從“劉”改成了“倪”,這也是一種表達不滿的方式。
事業發展,順風順水1979年,倪萍參加高考,走上了藝術道路。在校期間,她參演了多部電影。畢業後,她被分配到山東話劇團,一幹就是5年。
在話劇團,倪萍的主持天賦也漸漸顯露,職業生涯由此開辟了新的路徑。
1987年,在話劇團的推薦下,倪萍來到青島電視台晚會現場,晚會指導老師對倪萍印象很好,決定讓倪萍做主持人。
後來,央視有個節目在找主持人,這位指導老師還鼓勵她試試看。就是這一次契機,讓倪萍的事業有了新變化,她離開山東,來到北京打拼。
1990年,倪萍被調入央視,接棒主持《綜藝大觀》。她以真摯感人、端莊大氣的主持風格,讓觀衆印象深刻。此後,她的事業漸入佳境。
1991年,憑借過硬的業務能力,倪萍來到春晚的舞台上,之後連續13年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獲得過最佳主持人獎、金話筒獎、金話筒特殊榮譽獎等諸多獎項。
2002年,倪萍接拍了一部講述山村婦女改變命運的電影。這次扮演的村婦,與她以往知性溫婉的形象有很大反差。她入木三分的刻畫,讓觀衆大為震撼,她也憑借“接地氣”的出演方式,榮獲金鷹獎最佳女演員獎,徹底打開了戲路。
2004年,倪萍離開春晚的舞台,轉戰電視劇制作中心,飾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角色,并拿下了觀衆喜愛的電視劇女演員獎。
在一個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曾經統計過倪萍獲得的獎項,發現了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隻要倪萍參與的競賽,她的獲獎率都非常高,可以說倪萍幹一行,行一行,成一行。
愛情之路,艱難坎坷在山東老家時,倪萍就已經與大學同學結婚。她來到北京打拼事業後,夫妻兩人長期分隔兩地,漸行漸遠,第一段婚姻以分手告終。
之後,倪萍一直将精力放在事業上,直到遇見了青年小品演員郭達。當時,倪萍剛來到北京,事業處于起步階段,郭達也是剛展露頭角,兩人因工作關系越走越近,但這一段感情也沒有好結局:因為郭達家裡的反對,他們無奈分手。
1991年,在一個節目上,倪萍認識了陳凱歌。當時的陳凱歌,還沒有多大名氣,對倪萍心生愛意後,展開了猛烈的追求。
不久,兩人感情迅速升溫,幹脆搬到一起住。當時國内還比較保守,人們對同居關系頗有微詞,但倪萍覺得兩人的感情十分穩固,那一紙婚書顯得不是很重要。
這種同居生活一過就是六年。期間,她事無巨細地照顧着這個男人,就連陳凱歌父親去世這樣的大事,也是她擔起了“兒媳”的角色,接待賓客,主持後事。
她的付出,讓身邊所有人都覺得兩人就是夫妻,隻不過比夫妻少了張結婚證。但1996年,倪萍和陳凱歌的感情出現了變化。
這一年,陳凱歌以陳紅懷孕為由,向倪萍提出了分手,兩人6年的同居生活正式終結。
倪萍曾在自傳中,回憶起這段過往。她認為這段感情中自己失了尊嚴和自我。這也成為她一生無法逾越的痛。
身心俱疲的倪萍,經人介紹認識了攝影師王文瀾。早在幾年前,王文瀾就想追倪萍,因為當時倪萍和陳凱歌總是出雙入對,王文瀾隻能将這份喜歡壓在心底。得知“女神”重回單身,這個男人樂壞了,趕緊對倪萍展開了追求。
王文瀾性子慢,但足夠心細、浪漫。他知道倪萍放心不下姥姥,就自掏腰包在通州建了一座四合院,讓倪萍圓了與姥姥一起住的心願。
這件事觸及了倪萍内心最柔軟的地方,她看到了王文瀾對她的好,兩人相戀不久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照顧病兒,浴火重生婚後,倪萍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虎子。
虎子一出生就有先天性白内障,醫生斷言,如果眼疾得不到根治,孩子5歲前就會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為此,倪萍放棄了原來主持的《綜藝大觀》,停掉了所有工作。
在這之後,夫妻二人帶着孩子開啟了漫長的治病之路。他們手上的積蓄很快就見底了,雖然也在不斷籌錢,但因為治療效果有限,兒子的病像無底洞,透支着夫妻兩人的錢和感情。
有一天,倪萍從醫生那裡得知,美國治療眼部疾病的技術領先國内20年,她毫不猶豫地想帶着兒子前往美國。可那會兒,家裡已經拿不出巨額治療費了!
一邊是治愈渺茫的眼疾,一邊是捉襟見肘的錢款,倪萍和王文瀾爆發了激烈沖突。王文瀾覺得,即使去國外治療,兒子的病也不一定能治好,孩子受苦,大人遭罪,不如就此放棄。倪萍堅決不同意,她認為哪怕有一絲治愈的可能,也要盡力嘗試。這之後,兩人之間的感情裂痕越來越大,最終和平分手。
之後,她拿着全部家當,帶着兒子遠赴國外。為了讓兒子得到更好的治療,倪萍回國拍戲賺醫療費,考慮到兒子身邊沒有熟悉的人陪伴,倪萍把自己從未出過國的母親也接到國外,從旁協助照顧兒子。
本以為生活會一直“苦”下去,沒想到還帶來了一絲“甜”。導演楊亞洲将她的諸多不容易,全都看在眼裡。工作上的頻繁接觸,讓兩顆心越靠越近。
楊亞洲曾對記者說,兩人是在艱難的歲月中相知、相愛的。簡單一句話,飽含深沉的情感。
2005年,楊亞洲和倪萍去民政局辦理了登記。婚後,楊亞洲忙前忙後,聯系醫生、安排住處,将倪萍的兒子視若己出,令倪萍非常感動。
這種堅持持續了10年之久。
有一天,醫生通知倪萍,孩子已經好了,不需要繼續治療了,倪萍頓時哭得不能自已。隻有當過母親的人,才會有深切的感受吧?她終于苦盡甘來了!
美好如期而至,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輕松,這十幾年來的苦,沒有白吃。剩下的時間,她決定找回自己,重新出發。
50多歲的倪萍,拿起畫筆,嘗試作畫。
人有時候,隻有去做才能發現天賦在哪裡。倪萍畫了一年,佳作頻出、好評不斷,個别畫作甚至拍出了上百萬的高價。
63歲的倪萍,再次回到山東老家主持2023年春晚,離開37年後首度回歸,不知道倪萍又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歲月即使再苦,也能開出甜美的花兒來。倪萍的這股子韌勁兒,絕處逢生,不得不讓人歎服!
倪萍的人生故事,讓我最感慨的其實是她和兒子之間的親情。母愛真的是特别偉大。
之前我就看過一個專業的離婚律師的訪談,他之前做了很多很多的離婚官司,他說總的來說大多數女人離婚的時候主要訴求是要孩子,而男方是可以放棄孩子而要房子的。
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案例,就是孩子有一些天生或者後天的疾病, 特别消耗時間精力和金錢,但不一定那個治得好的那種,比如說自閉症。在這種情況下,堅持要給孩子治病,嘗試各種的方法,甯可傾家蕩産也在所不惜的,往往是母親。有些父親在嘗試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結果,沒有希望的時候,就會想着要放棄。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父親啊,隻是有一些跟母親相比,想要放棄的父親會多一些。
後來我就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我想可能是因為母親在懷孕、生育、哺乳、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付出的時間精力更多。所以一來她和孩子的情感連接會更深一些。二來她再生育一個孩子的成本會更高一些。和男人就不一樣,他不願意再一個患病的孩子身上投入無限的時間,精力和财力,是因為他會想我如果放棄了這個孩子,我還有機會再去結婚生子,擁有自己另外一個健康的孩子。而擁有另外一個健康的孩子,成本其實更低,人從本性上都是趨利避害的嘛。
從心理學上講,父愛和母愛其實也有很大的差别。你會發現母愛往往是真正無條件的,比如說一家有幾個孩子,母親最擔心、最用心、最深愛的往往是那個最弱的孩子,她會一直惦記他,把心思都往他身上放。而父親最愛的、最欣賞的、最喜歡的往往是那個最強的孩子。那個繼承了自己的優點,在社會上能夠混的風生水起的孩子。能讓自己提起他就覺得臉上有光,覺得很驕傲的孩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要足夠優秀才能赢得父親的愛,而在母親面前無論你什麼樣,母親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但是呢,這兩種愛其實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你嬰幼兒和童年時期,本身你就是軟弱無力的,這個時候,其實你特别需要母親這種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和照顧。這種母親的愛讓你覺得世界是安全的友好的。
但是當一個孩子進入青春期,進而成年走向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其實父親的那種有條件的愛反而塑造了一個人。父親代表了社會的期待和标準,你要這樣做才能赢得我的愛和尊重,你要這樣做才能赢得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社會的生存法則,我們最早是在父親身上體驗到的。
所以中國有一句話也代表了一個傳統叫慈母嚴父,講的就是母親要給孩子一種無條件的愛,而父親要嚴厲的要求孩子,為他未來走入社會做好準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