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時代在召喚,光榮的使命在心間。近日,湖北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印發《實施方案》,部署在全省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
《湖北新聞》推出系列報道“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愛國知識分子風采錄”,聚焦勇擔使命,愛國奉獻,勇立潮頭,引領創新的湖北知識分子。來看第五集《王紅梅:給長江“做體檢”的科學家》。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紅梅正對采自神農架大九湖濕地的生物樣品進行分析。
位于長江流域的大九湖,生物物種多樣,微生物對氣候變化反應靈敏。王紅梅要做的事,就是通過對大量微生物研究的數據進行監測分析,進而對長江流域的生态進行“把脈問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院長 王紅梅:通過我們的研究,我要預測未來。比如說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怎麼樣去保護我們的生态環境。
為了獲取一手數據,王紅梅除了完成教學工作,其他時間全部泡在了野外。背負幾十斤重的儀器設備,爬礦山、鑽礦洞,是她的“必修課”。每年暑期的兩個月,就是她出野外的最好的時光。
通過十多年對現代微生物的監測,王紅梅和她的團隊發現,随着微生物氧化甲烷能力的增強,會把溫室氣體消耗掉。這項成果發表在了《自然》子刊上,為長江流域生态系統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院長 王紅梅:加上現代過程、結合古代的記錄,這方面的工作,其實是我們這個團隊的強項。
去年,王紅梅所在的學校啟動了總投入經費10億元的“地學長江計劃”,圍繞長江經濟帶建設所面臨的地質資源與生态環境問題,搭建一個多學科的交融平台。
平台裡彙聚了10多位地質學方面的院士,也涵蓋了中國地大80%科研人才所研究的領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王焰新:對長江經濟帶的資源環境家底要摸清楚,給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基礎的數據資料和決策的科學依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