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最早出自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它來源于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一,起因。
郅支單于狂妄自大,野心膨脹,就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越南。自以為是世界第幾軍事強國。拒不接受漢朝天子的诏令,還欺淩西域其他鄰近小國。
還寄信挑釁漢天子,戲虐地叫嚣,我天高皇帝遠,地處大漠之北,倒是很想歸附與你,那你派人來給我下達诏令呀,派官員來指揮我呀,派兵抓我兒子去當人質呀。
氣焰嚣張至極。是可忍,孰不可忍。
二,決策。
當時,負責匈奴事物的是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都尉陳湯。陳湯為人深沉,有勇氣,思慮遠大,頗多策略,喜建奇功。
張湯身為副職,卻生有正職的智慧和魄力。他經過仔細觀察,深入分析,看準了匈奴的危害和軟肋,認識到了自己的長處與優勢。
于是,張湯向延壽建議,調集車師屯田官兵,再征調烏孫國的部隊,直搗單于巢穴,一定大獲全勝,建立千載難逢的功業。
延壽畢竟是一把手,想得更全面。表示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主張按程序辦理,先奏請皇上批準,然後行動。
張湯則認為朝廷衙門作風嚴重,效率低下,常常議而不決,勢必贻誤戰機。延壽遲疑不定,不敢明确表态贊同張湯建議。
在這個節骨眼上,延壽生病了,好久不能問事。趁此機會,張湯擅自做主,假托朝廷命令,調兵遣将,整合了漢軍胡兵各路軍馬四萬多人。
延壽知道後,驚恐萬狀,抱病而起,試圖制止。張湯非常生氣,按劍怒斥。延壽見事已至此,隻得順從。兩人一起上奏,自己彈劾自己假托朝廷命令的罪狀,并陳述了調動部隊的詳情。
三,絕殺。
陳湯把進攻的兵力分為六路大軍。三支隊伍走南道蔥嶺,另三支經北道烏孫。
行軍途中,擊潰了襲擾漢軍的康居國副王抱阗。部隊嚴明紀律,不準擾民搶掠。找來痛恨郅支單于的康居國貴人屠墨,與他宴飲結盟。途墨提供了匈奴城中的情報,并引路出發,擔任向導,順利行進到離匈奴城六十裡的地方紮營。
第二天,當部隊在離城三十裡的地方紮營時,單于才感到了危險的臨近,竟然揣着明白裝糊塗地派了使者前去詢問:漢軍為什麼到這裡來了呢?
陳湯毫不客氣地回答:你不是寫信要歸附漢朝嗎?不是想聽從皇上的差遣嗎?不是願意讓兒子入侍漢朝嗎?不是抱怨所在的地方太偏遠嗎?現在,皇上特地派我們來迎接你來了。我們大老遠的跑來,卻看不到有個什麼王呀,将軍的來露個面,怎麼如此無禮!到底準備怎麼辦,請盡快定奪。
郅支單于害怕了,已經跑出城外了,一想自己作惡多端,把周邊各邦國都得罪遍了,無處可逃。再一想,漢軍萬裡遠征,維持不了多久,幹脆固守。于是又返回城中。
第二天,進攻大軍直抵城下。單于披挂上陣,連幾十個阏氏夫人也都被驅趕上城牆,向城外射箭。單于被射中了鼻子,從城樓撤回内庭。阏氏夫人也被射死不少。
激烈的戰鬥進行了一天一夜。次日天亮時,漢軍點火燒着了土城外面的木城牆,漢軍戰鼓齊鳴,殺聲震天,攻進單于内室,殺死單于,取下首級。還宰殺了阏氏、太子以及匈奴王以下貴族一千五百多人的首級。解救出被囚禁的兩名漢朝使者,搜出了谷吉等人帶來的帛書。把一千多名俘虜分送給了參與作戰的各邦國的王。
此役大獲全勝。陳湯四兩撥千斤,巧妙借力打力,以漢朝極少的軍隊和軍費支出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這樣的戰役模式,堪稱經典,是漢朝與匈奴一百多年的戰争中都很難做到的。
四,奏捷。
第二年春正月,郅支單于的首級送到了京師,同時送達的,還有甘延壽和陳湯的奏疏。曆數郅支單于的種種惡行,狂傲不羁;叙述了戰役經過,輝煌戰果。建議把單于的頭懸于接待蠻夷使者的賓館門口,用來明示各蠻夷。最後,就是那句霸氣十足的名言:
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從陳湯親自書寫的上疏中,我們似乎能感受到他那大獲全勝後的沖天豪氣和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他是身處邊關而憂天下。由于此戰恰逢西域的零下幾十度的嚴冬,陳湯凍壞了身體,落下了終身痛苦的風濕殘疾,從此雙臂僵硬,不能彎曲。
而京城中那些圍着火爐宴飲清談,養尊處優,無事生非的權臣們卻各自心懷鬼胎,居心叵測。元帝本來很贊賞陳湯他們的做法,但身被群小包圍,雜音頻出,處處掣肘。昏庸的元帝心不由己,不知所從。
五,雜音且看權臣衆生相。
1,丞相匡衡。此人正是當年那位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此時已成為一個白面奸臣,嫉賢妒能。總想把比自己強的人踩在腳下,至少也要最大限度地削弱他的影響力。
本來宰殺單于是一件弘揚國威的大事情,懸挂其首級,震懾不法蠻夷,正是一個擴大影響的難得契機。可是,匡衡卻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理由是春天是生發季節,應該掩埋屍骨,因而單于首級不易懸挂。
臣子的戰績不就是天子的功勞嗎?元帝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也想借此彰顯一下天威,可是,聽丞相這麼一說,立刻熱度大減。折中方案:下诏懸挂十天後掩埋。
2,中書令石顯。讒言媚上,為人陰狠。曾想讓他的剩女姐姐嫁給甘延壽,延壽心高氣傲,沒看上,不願意娶她。石顯心中怨恨,暗自尋機報複。
3,禦史。史書沒留下姓名的這個人,形象卻很清晰。帶着有色眼鏡看人,預設觀點,懷疑誰都有問題。永遠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邊關的艱苦,将士的出生入死,和他沒有一毛錢關系。你打你的仗,我查我的案。你殺敵,我辦你,分工不同,天經地義。
禦史對陳湯先斬後奏的做法非常反感,又聽說他把戰場的繳獲運回了邊塞自己的屋裡,于是,司吏校尉就給陳湯班師的沿途各郡縣發文,讓他們收捕那些有違法行為的将士。
陳湯緊急上奏,那些剛下戰場就進牢獄的将士才得以釋放。
4,聯合阻擊。石顯和匡衡一起對皇上說:甘延壽和陳湯為了能建功封侯,就敢于假托天子之命出兵,以後其他人都去效法怎麼辦?這樣随意在蠻夷間制造事端,必然為國家帶來禍患。
這簡直是混淆視聽,颠倒黑白。元帝本想嘉獎甘延壽和陳湯,卻難違這兩個佞臣之意,竟長久擱置,沒有了主意。
好在還有好人。多虧了正直的劉向,上疏皇上,引經據典,陳述利害,據理力争,元帝勉強對甘延壽和陳湯封了個幾百戶的小侯,并象征性地給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賞賜。
由此觀之,做英雄并不容易;建立了蓋世功勳并不一定能夠獲得應有的結果,将士用命,還須皇上聖明。這并不是陳湯的最後結局。他的命運還在跌宕起伏。
元帝死後,即位的成帝還不如元帝,匡衡又趁機給新皇帝進讒言,繼續禍害功臣,陳湯被免職,逮捕下獄,準備處死。太中大夫谷永太氣不過,為其上疏辯冤,陳湯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貶為庶民。
成帝更昏庸。陳湯後來的命運又幾度沉浮。邊關吃緊,需要用他時,就給以官職。重新啟用;過幾年,又有人說他壞話,就再撤職查辦,還被發配到荒涼偏遠的敦煌。後來雖然賴敦煌太守上疏,被允許回到長安居住,但已年老多病,在痛苦凄慘中死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