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銀行辦完業務,就接到理财推銷電話;剛在網站浏覽了買房信息,就接到房産中介公司的騷擾電話;剛給孩子報了課外班,就收到類似機構的邀約短信……莫名而來的電話、短信、郵件等騷擾詐騙信息,常常讓人“應接不暇”,而個人信息洩露則是詐騙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
面對如此嚴峻的數據安全問題,國家已于2021年11月1日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确了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進行大數據殺熟等。
随着這部法律的落地實施,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拒絕個人隐私在互聯網上“裸奔”已經有法可依。但是依然還有一些網絡犯罪分子,無視法律、頂風作案,讓我們不得不加強自身防範。
為了避免此類風險,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是在處理快遞單等含有個人信息資料的文件時,先抹掉個人信息再丢棄;
二是在外使用公共網絡,下線要先清理痕迹,或者開啟隐私模式;
三是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不要随意留下個人信息,向第三方提供信息要留心。個人在使用App時,如果遇到跳轉至第三方所提供的産品或服務時,要謹慎提供個人信息,避免提交與服務無關的信息;
四是使用App時不能大意,注冊時閱讀隐私政策、關閉非必要權限、謹慎提交個人信息、謹慎提供信息進行身份核驗、不再使用App時及時注銷賬号等;
五是朋友圈曬照片,一定要謹慎,盡量不曬包含個人信息的照片;
六是一般情況下,簡曆隻提供必要信息,家庭信息,身份證号碼等不要過于詳細;
七是注冊各類社交平台、網購平台等盡量使用較複雜的密碼;
八是及時關閉手機WiFi功能,在公共場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費WiFi。
轉自: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