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06:37:50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鹹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彙入黃河。

泾河,黃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發源于甯夏六盤山麓,上有兩源,南源出于泾源縣老龍潭以上,北源出于固原大灣鎮,至平涼八裡橋彙合,東流經平涼、泾川于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再經彬縣、泾陽等,于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注入渭河而相彙。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1

由于兩河含沙量不同,形成了清水濁水同流一河,界限分明互不相融的自然奇觀,從而産生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說的是在泾水、渭水相會合處,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但現實中的泾水和渭水究意哪個清澈?哪個渾濁?

在乾隆以前一直是人們争論不斷的話題。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2

“泾以渭濁,湜湜其沚。”

對于這句尚難以辨明泾渭清濁的詩句,唐初經學家、孔子第三十一代孫孔穎達作出的注疏是:“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泾水濁”。

但是并沒有一錘定音,在後世依然有争議,衆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産生了許多不同觀點。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3

早在孔穎達之前,西晉潘嶽在《西征賦》中說:“北有清渭濁泾,蘭池周曲。”

南北朝齊梁時代的沈約在《八詠詩·之七》中說:“别北芒于濁河,戀橫橋于清渭。”

孔穎達之後的唐代詩人杜甫《秋雨歎》中說:“濁泾清渭何當分”,這也許是泾渭分明這個成語較早的雛形。

在這些詩句中,泾濁渭清似乎已成定論,但是在宋代文豪蘇東坡筆下,卻有了“兖兖河渭濁”的提法,元代詩人曹伯啟也有“泾清渭濁源何異”的疑慮。

在明朝馮夢龍的小說中,明确出現了“泾渭分明”這個成語。

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泾清渭濁?還是渭清泾濁?始終沒有定論。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4

到了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已經79歲高齡但勤奮好學的乾隆在閱讀朱熹的《集注》和蘇轼、曹伯啟詩句時,看到朱熹和蘇轼、曹伯啟的結論正好相反,他頓生疑慮和好奇,于是下诏讓地方官員勘察泾河與渭河源頭,查驗明白究竟孰清孰濁。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5

完成乾隆诏令查巡泾河的官員叫平涼知府胡紀谟,清代潞陽(今北京市通縣)人。胡紀谟帶領差人溯流探源,來到位于隴山深處老龍潭,這裡山勢險峻,樹木蔥茏,老龍潭碧波蕩漾,清澈見底。

他們順流而下,見證了泾河水流經平涼市大陰山下的崆峒峽時的歡聲笑語,又進入平坦開闊的泾河川,之後逶迤向東,在泾川長慶橋進入甯縣,又從長武馬寨鄉湯渠村進入陝西長武境内,之後流經彬縣、永壽、禮泉、泾陽、進入今西安市高陵區,在崇皇鄉至馬家灣鄉泾渭堡村東北流入渭河。

胡紀谟經過實地調查,發現泾河水清澈澄淨,即使到了下遊,也依然純淨如初。

調查結束以後,胡紀谟完成以《泾水真源記》為題的調查報告,詳細描述了泾河淵源去向,以及沿途變化,并且附錄了親手繪制的泾水源流、笄山兩張勘察圖。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6

其實,決定一條河流是清是濁的關鍵,是這條河流所流經地區的植被狀況與生态情況。生态的好壞決定了一條河流含沙量的多少,中國每一條河流都會有一定的含沙量,含沙量越高,水質一般越渾濁。

往往一個河流可以自成一個流域體系,每個流域體系植被覆蓋率都不相同,流域内如果植被充足,生态環境良好,就能對當地的水土進行更好的保護,不容易受到河流的侵蝕,與此同時,河流的含沙量自然就會小很多。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7

據大數據監測顯示,泾河每年7月至9月為洪汛期,12月至第二年2月為枯水期。泾河含沙量從5月開始逐漸增加,8月達到最高值,9月開始有規律遞減,每年輸沙量約2.84億噸。

中上遊汛期降雨時,泥沙量增大,就比渭河水顯得渾濁。不是汛期的時候,比渭河泥沙量小,泾河水就比渭河水要清澈得多。所以,一場暴雨過後泾河濁浪滔天。數天之後,河水恢複平靜又清澈澄靜。

乾隆是怎麼鑒定的(泾渭分明究竟孰清孰濁)8

“泾渭分明”現象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出現,如在蒙古色楞格河附近和巴西亞馬遜河等,當然最出名的還是中國的泾渭分明。

泾河與渭河誰清誰濁,現在顯然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其實在泾渭分明這一現象背後,人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兩條河流周邊的植被狀況、含沙量大小、污染環保問題,以及季節性洪水期等多重因素。

不同時日、不同境況,也會看到不同的奇妙景象,也許這才是最真實的“泾渭分明”吧。

來源|新平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