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老師
劉進 黔西縣第九小學
授課年級小學三年級
議題名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别詩群文閱讀指導
議題解讀古今中外,送别詩一直陪伴着生活,然而送别詩的教學,隻要掌握方法,是可以更好理解的。根據經驗,對送别詩的教學,隻要掌握好時間、地點、任務、送别場景,就能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意。
所選的幾首詩都是送别,但是送别的對象、場景、物品都不一樣,但是表達的感情是一樣的,對友人的依依不舍,此去别離,山高路遠,望君珍重。詩人根據不同的景物、場景描寫表達各自的不舍之情。
教學目标1. 結合注釋,理解四首古詩,了解大意;
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送别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詩歌意象,體會送别的形式多樣,但都表達朋友情深;
4.挖掘詩歌文化内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課外主動 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初步感知詩歌意象,體會多樣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誠摯的友情。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方法後,掌握送别詩的學習方法,運用到更多的送别詩學習中。
教學環節(一)
談話導入,走進送别詩
師:同學們,你們經曆過分别或看到過分别嗎?當時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樣的呢?
(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離别情景。)
師:是啊,分别時總有那麼多的話要叮咛、囑咐,分别時也總是那麼的難舍難分。古時候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數載難以見面,那麼他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與親朋好友送别?又會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呢?
師:今天,我們就來走進一組“送别詩”,去感受詩人們送别時的情懷。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導入,結合學生的離别,讓學生感受到離别之痛。特别是留守兒童,春節過後的父母去遠處務工,更能表達自己的不舍,也讓其他沒怎麼經曆過離别的孩子體會身邊的離别。
教學環節(二)
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 解詩題
師:你能用一句話說說詩題的意思嗎?
生:李白在黃鶴樓送别孟浩然去往揚州。
師:知道了地點。這就是黃鶴樓(課件出示圖片) 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曆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詩篇,使黃鶴樓名聲大振。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憶。
師:知道了送别的對象。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麼人嗎?
生:也是大詩人。
師: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文采風流、名滿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師長,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經寫詩給他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可見他們的友情非常深厚。
師:從詩題中我們了解了這麼多信息,這就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解詩題(闆書:解詩題)
2.讀詩文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一起來讀讀這首詩(相機闆書:讀詩文)請大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生自由練習讀古詩,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在齊讀古詩。
師:咱們讀古詩,不單單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詩歌的節奏來,這就要注意詩歌的押韻和停頓,請大家試着讀一讀。
(2)、抽生讀、 師範讀、齊讀古詩。
3. 明詩意,悟詩情
師:讀出詩的節奏還不夠,還要讀出詩的感情來,這就需要我們理解詩意,感悟詩情。(闆書:明詩意、悟詩情)
師:理解詩意,同學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詩歌的意思?
生:我用看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
生:我常查工具書理解。
生:我還會用拆詞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總結:看注釋、查閱資料、拆字組詞、了解背景、看插圖等。請同學們大聲讀古詩,運用以上方法理解詩歌。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閱讀古詩,學習掌握古詩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對送别詩的學習有一個初步認識,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更深入去研究送别詩的學習方法。
教學環節(三)
再讀古詩,深入分析研究送别詩的閱讀方法
1、師: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出示課件)
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出示課件)可見詩人李白用詞非常——精确。
2. 師:煙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你們想用什麼樣的詞來描繪這裡的三月呢?
指名說(繁花似錦,楊柳如煙,五彩缤紛、繁花錦簇……)
師:煙花三月的景美,老師相信你們的語言會更美,齊讀這兩句詩。(出示課件)
3. 師:在這詩情畫意的季節,詩人卻卻無心賞景,那是因為—— (生 :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
4.師:孟浩然乘着船,見見遠去。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望誰?望什麼啊?(出示課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說:船。幾隻?生:一隻。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生:孤帆。
師: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為什麼李白隻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孟浩然的孤帆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李白還在望,他在望什麼啊?可是隻看見了什麼?生:江水。哪句詩告訴我們?生:唯見長江天際流。(出示詩句)一起讀一讀。滾滾長江上已經看不到他的摯友了,可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目送好友遠去的方向,久久不忍離去,他是多麼的生:不舍啊。這又是怎樣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難分難舍。(師闆書:依依不舍)帶着感情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讓我們帶着感情再讀這首詩。詩人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表達了對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這就是借景抒情。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更深入分析送别詩,通過找到關鍵詞,送别的地點、場景、物品,體會送别的不舍,從而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環節(四)
回顧學習方法,完成學習單
發放學習單,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贈汪倫》、《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并填寫好表格後班上交流。
師:讨論——這些送别詩有哪些不同點?又有哪些相同點?
不同點:送别的對象、地點、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點:都抓住景象來表達情感;送别時的真情相同。
闆書設計設計意圖:以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通過送别對象、地點、送别方式、景物、表達的感情,讓小組合作中相互取長補短,體會詩人送别時的心情和表達的情感。
教學反思
我隻能用很感動來形容這節課,我不停的問自己,如何更簡單地讓學生掌握送别詩的學習方法。想“試着在陌生的環境中,面對陌生的孩子,感受那份陌生的場面,也很好,不是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于是,就開始着手思考,有幸看到孫雙全老師的《送别組詩》覺得很新,就決定想他學習,作了本次課。
授課中,學生的開始不在狀态,細心聽課。我設置問題的時候,學生的回答,也很局限,缺乏主題性,尤其在讀詩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讀了5遍,學生的朗讀并沒有起到明顯的發展變化。這讓我明白“一味的模仿就會失敗”。
首先,教師講的太多,學生的自主性顯示的不夠,陷入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其次,在問題的設置上,過于單一,答案固定,沒有起到發揮學生想象力的效果。
再次,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雖然學生讀的很多,但是反展的并不明顯,沒有看出學生的巨大進步。
附閱讀材料:材料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材料二:贈汪倫
作者:李白 (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材料三: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适 (唐)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材料四: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