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認為,寶寶一般在9~14個月左右開始發出有意義的聲音。可之後我們需要用一輩子來學會究竟什麼時候該說話,又該說什麼。于個人而言,溝通是塑造身份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表達自我的主要途徑。在交往中,溝通是人際關系的核心,人際關系能否健康長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效溝通能力的高低。
《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溝通》一書集作者近40年的人際溝通研究心血,向讀者介紹關于人際溝通的知識和技巧。這本書在關注生活實踐的同時融合了傳播學等相關理論研究輔以講解。
和其他人溝通之前我們要先學會和自己溝通——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自我認知可能來自其他人直接定義,也可能是我們對他人關于自己的認知。每個人于彼此都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每一個經過者的樣子。在不斷地比較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中我們評估自己的天賦、能力和素質:我們與他人是相似還是不同?我的能力與他人相比處于什麼樣的水平?
在不斷地比較與自我強調中我們會内化他人的期待與評判并加以表現。個人形象的呈現是一個社交過程,因為它要求溝通者對形象的回應。可能我們自己都不喜歡現在的樣子,這不必要。但我們要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況,作為前進的起點。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是不一定要它決定自己的未來。
說回交流,人際交流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同認知。交流不隻是停留在文字層面的互換,而是大腦的加工解讀,他人的言語和行為背後究竟有何意義。意義又與之前的交流有關。由于文化差異,人們對内容意義和關系意義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中國是一個高語境文化國家,人們在溝通時會假定彼此具有共同認知,也就是說不會過多關注内容一一,不會提供過多細節。比如老闆下午兩點鐘要在某個地點開會,也就是說近期的工作可能要上報了,記得帶好相關材料提前準備。
溝通中常說,要以人為中心,從他人的視角看問題。以人為中心并不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感受他人在某種情境中的感受,以人為中心是指在努力理解他人的基礎上盡可能與他人建立聯系。通過投入時間和精力,我們可以了解更多他人對于世界的看法。這些知識和認知能夠讓我們更有效地進行與人溝通。
溝通不總是順暢的,當相互依賴的個體産生顯而易見的矛盾,認為群體内目标不一緻且有必要調和這些差異時,就會形成人際沖突。沖突本質上就是目标不一緻,其中的關鍵詞是“認為”,當主觀上認為不和時就會有分歧、抗争甚至沖突。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應對沖突:
前面講到溝通中包含内容層面和關系層面,在沖突中人們往往隻關注内容層面的含義,我們不論讨論什麼最終都是為了維護關系,這時候就需要權衡自己的想法和溝通者之間的關系到底哪個更重要。權衡前我們需要保證專注傾聽,充分了解、尊重其他人的想法,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問題負責,即使自己情緒多麼激烈都要想辦法給對方留情面。
書中作者針對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提供分析:如何處理朋友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确處理上網沖浪時他人的惡評,如何和父母保持有效溝通,在戀愛中如何處理伴侶的不滿……書中列舉了多樣性案例,處理了形形色色的關系,避免對不同群體的人産生刻闆印象。這是一本自學人際溝通極佳的教科書,書中還有很多練習有助于将理論文字内化于心,外化于實踐。
我們隻有把握了今天才有可能把握好明天,隻有處理好現在的人際關系才有可能在未來機遇與挑戰中獨善其身。學會溝通、有效參與人際溝通能夠豐富我們對于社會多樣性的認識,打開一扇多彩的世界之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