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學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故教學本詩時,可讓學生自己回顧和複習來介紹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人,唐代詩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詩歌藝術上,他能吸取和總結前人的成就,融合衆長,兼備各體,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被後人稱為“詩聖”。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杜甫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曆經禍亂,故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後世稱為“詩史”,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
《春望》作于公元757年,公元756年,唐叛将安祿山舉兵攻陷長安。是年7月,太子李亨與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杜甫自鄜州羌村孤身北上,前往投奔。不料途中被叛軍俘虜解送長安。第二年3月,杜甫憂傷的徘徊于曲江一代,目睹春光裡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僅感事傷時,黯然神傷,于是吟著了這首詩。
此詩寫春城敗象,飽含着哀歎。抒思鄉之情,充滿了離愁。全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親人的美好情操以及渴望安甯,向往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這首詩,要讓學生了解和補充寫作背景,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其中以景襯情的寫作手法要引導分析到位。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景中含情。
首聯兩句寫國都淪陷,城市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四處草木叢生,繁華的京城此刻一片荒涼。以長安城的荒涼,破敗為全詩營造了氛圍屬于正襯。
詩人明着寫景,實為抒懷,于景中寄予了無限的悲哀之情。颔聯中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是詩人因為感時恨别,見了反而流淚驚心。
後四句直接抒情。
頸聯烽火連天,日夜盼望,家信到來卻總是不來,因而詩人憂國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内心充滿了離愁。
尾聯兩句形象地描寫詩人憂愁萬分,憔悴不堪的情狀,含蓄生動,真摯自然。
這首詩是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格律嚴謹,對仗工巧,嚴謹而不呆闆。除尾聯外,其他三聯對仗極為精巧,流暢自如,成為古代五言律詩的經典之作。
詩歌的教學,我認為翻譯能夠明白其意就可以了。有的時候,現代漢語的翻譯反而破壞了古詩文的美感。重點還是要讓學生知人論事,體會詩中所描寫的意象或者情感,學習古人的胸襟氣度以及面對世事的心态,這才是應該熏陶給學生的,少說教少灌輸多體會方是正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