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9 12:11:16

作為高中語文必修上所選的四篇,其中兩篇《勸學》和《師說》作為議論性散文放到第六單元首篇第十課,這是個以探讨學習為主題的議論性單元。另兩篇山水散文放到第七單元16課,第七單元是個散文學習單元。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1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2

新教材古文編排的變化和古文學習的開局

這樣編排也是新教材的一種變化,以學習活動邏輯線為主題設計單元,打破了古文和現代文的分開編排體系,以文本寫作樣式混編古今,便于學生在統一樣式下,深度思考這一樣式的寫法嬗變,有利于深度思考和學習。這種編排最早出現在地方語文教材編寫嘗試版本,懶人這裡不在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必修下和選修,古文又單獨建立學習單元和研讨單元,不再和現代文章混編了。

作為高中開篇古文,首先按照第八單元學習活動的提示,建立學生學習古文的詞語積累能力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盡管現在高考古文考查重心發生變化,不再具體考查古文字詞,注重古文知識的運用,即讀懂、理解和翻譯,但理解古文和翻譯古文依然離不開字詞的豐富積累

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是第八單元要求積累的重點。但作為資深的高中語文教師,一般都會在這裡系統一下學生學習古文字、詞、句的知識體系,這方面高中語文教師都非常拿手,懶人不再一一細化。

除了字、詞、句這些繁瑣的基本功之外,最好再強調一下高中古文選文的來源——經史子集,讓學生便于建立系統的古文知識體系。

高中所選古文一般四種文體,議論性文體,選文一般來自于經、子、集,即先秦諸子和大家文集,先秦諸子中儒家列入經的範疇,大家文集唐宋八大家占比較多。

第二寫景抒情,也就是山水散文,大多選自大家文集。

第三叙事性文體,一般以史傳為主。

第四實用文體,一般就是奏疏和書信。

新教材新增古文不少,舊教材古文也裁撤了不少,令人惋惜的是王勃《滕王閣序》退出高中新教材,以後的學生作文中就會很少引用“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了,想想好可惜,呵呵。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3

《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

既然把這兩篇放到了議論文單元,古今混編,除了必要的古文知識系統的建立,還要指導學生對比古代議論文與現代議論文在論證上的嬗變。

中國古代智者有一種能力,能透過現象一眼看透問題的本質,但是這個本質究竟如何得出的就語焉不詳了,也就是說中間缺乏周密嚴謹的邏輯系統論證。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4

所謂“一葉而知秋”,我看到樹葉落了,我就知道的秋天到來了,知道了秋天的本質,至于一葉為什麼落,秋天又是什麼,兩者之間的本質邏輯關聯是什麼,智者是不屑啰嗦的,自己悟就可以了。

以《勸學》為例,

荀子看到青和藍、水和冰、木和車輪、鋒利的刀刃和磨刀石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就可以直接得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結論;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5

看到思和學、踮腳和登高、順風和逆風、乘車和坐船這些現象就馬上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一論斷;

看到山和淵、步行千裡和溪河彙海、駿馬飛躍和驽馬前行這些現象就知道“锲而不舍”的道理;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6

看到蚯蚓和螃蟹就知道用心專一的重要性,從而證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題。

雖然文章有删節,但大體論證模式就是由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直接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由現象直接穿透本質。優點是金句叠出,淺顯生動,便于學生理解背誦,訓練語感,增強學生觀察想象,感悟本質的能力。

不足之處就是中間缺乏邏輯思維這一環,直覺和語感訓練到位,邏輯思維訓練不足。

與此相比,唐宋八大家韓愈的《師說》明顯有進步,至少形成了半條邏輯線:“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人“恥學于師”——“聖人無常師”——“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

其中第二段論證今人“恥學于師”,運用“古之聖人”和“今之衆人”、“愛其子”和“于其身”、“童子之師”和“傳其道解其惑”、“士大夫之族”和“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等多層次對比,充分論證時風“恥學于師”的弊端,觀點清晰,論證邏輯手法清晰。

第三段運用舉例,經典名句論證了“聖人無常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簡潔明了,同時照應前面“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邏輯線清晰明了。

但是第一段就明顯跳躍論證,語焉不詳了,雖然金句叠出,但有些邏輯線不清楚。第一段前三句都是影響深遠三個金句,到現在其中兩個不斷被引用。

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斷問題出在“必有”,怎麼在邏輯上證明一定要有老師呢?就好像雞生蛋、蛋生雞,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呢?沒了下文。

緊接着又來了一個論斷,這是流傳至今的對教師的定義,“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傳什麼道?授什麼業?解什麼惑?雖然一語中的,直透本質,但具體是什麼,也沒了下文。

第三句依然是金句論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這裡的惑指的什麼?難道老師能解決所有疑惑嗎?錢學森院士臨終前尚有世紀之問不得解,難道與從師與否有關嗎?況且人為什麼不是“生而知之”,雖然看透本質,但卻沒有論證,也沒有下文。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7

三個沒有下文之後,緊接着論述為師的資格,這地方論證還是比較清晰的,結論也是金句,而且經常在考試中出現,“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但是緊接着,我們的問題又來了,“道”是什麼,又回到了開始的沒有下文。

語文必修三勸學筆記(高中語文必修上第十課勸學和師說的論證得失)8

整段如果我們提煉一下的話,大概說的一是老師的重要性,二是老師的定義,也強調了老師解惑的重要性,三是為師的資格。但整體論證邏輯線不閉合,留下了一系列的邏輯漏洞。

加 入 邏 輯 論 證 改 寫

既然古人議論如此天馬行空,直覺驚人,驚為天人,能直接通過現象看透本質,不屑于中間繁瑣的論證。那麼懶人就考慮,我們可不可以給學生加入一個寫作訓練,改寫《勸學》和《師說》呢?

很簡單把《勸學》的邏輯線梳理一遍,在現象和結論直接加入關聯論證改寫《師說》第一段,加入清晰的邏輯線,強調老師的重要性,有能力的同學可以改寫全篇,把《師說》的邏輯線形成閉合,論證老師的重要性。

或以此文為底本,針對目前社會對教師的各種看法,寫一篇《新師說》也可以。

此舉主要是訓練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邏輯性,當然亂改古文也可能是畫蛇添足,見仁見智,各有論斷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