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客 複數實驗室
近日大火的劇集《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讓他喝牛奶時說道:
“你現在長大了自己能照顧自己了是吧?你怪我沒有照顧好你是嗎?”
“我告訴你什麼?大人的事你懂什麼?你現在隻管好好學習,快點長大!等你長大了什麼事就都沒有了!”
說出口的話紮在心裡卻可能是傷人的“刀”,比起顯性的身體傷害,家庭中的語言傷害隐秘而持久,它是一種隐性的暴力形式。家庭語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員訴諸于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即使用辱罵、诋毀、 蔑視、諷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屬于精神傷害的範疇。
《隐秘的角落》第六集截圖
本文基于微博“不好好說話”話題、知乎問答(「如何應對家人的“語言暴力”」「如何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父母語言暴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和《人物》雜志《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征集稿中收錄的語錄共計 5243條數據(收集時間截至6月1日),從家庭語言暴力的施暴者、針對點、具體形式、後果等方面展開分析,并提出或許可行的建議。
分析發現,語言施暴者中父母是主力軍,學習成績是惡語相向的焦點,女孩更容易因身材長相而遭受語言暴力,“逃避”或許是擺脫家庭語言暴力的有效方法。
今年4月,《人物》雜志微信号發起了一次關于“不好好說話”的征集,僅一個晚上,便收到近600份、總字數超過10萬字的反饋。在其選登出來的43條留言中,80%以上提及家庭成員間的的語言傷害。文章中總結道:“越是親近的人,越愛不好好說話。”微博上,“中國式不好好說話”話題也被帶火,截至6月1日,閱讀量已經達到826.9萬次。衆多網友分享出自己的經曆,大呼“窒息”:明明是家人,話怎麼說得如此難聽。這不禁讓人反思:
家庭語言暴力究竟因何而起?
被傷害的人後來怎樣了?
他們又該如何化解困局?
數據來源:1. 微博#中國式不好好說話#話題 2. 知乎「如何應對家人的“語言暴力”」、「如何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父母語言暴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 《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實錄》文章中所列的43條語錄
獲取時間:2020年6月1日
注:本圖是根據5243條總數據進行的詞頻分析
施暴者:父母是“主力軍”
誰是網友的陳述中最常見的言語施暴者?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并不令人出乎意料。
在能夠識别出的語言暴力施暴主體中,“媽媽”、“爸爸”、“父母”這三類身份出現的次數最多。大量的讨論都在描述或“控訴”着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給予子女生命、傾盡所有、操勞一生的父母,往往是家庭語言暴力的“主力軍”。同時,語言暴力也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家庭單元内。
“我媽說‘生出你就是倒了八輩子血黴’”
“我爸說‘這點活都幹不好,你還會幹什麼?’”
而在施暴主體為“父母”的留言中,有241條提到了“父母關系”,多為講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無休止的言語争執,乃至惡語相向。在這些情形下,子女或是父母撒氣的對象,或是其相互數落的被迫聆聽者,總是無法“幸免于難”。
“我媽說我爸還不如家裡的狗”
“如果我爸說我媽,她一定會拿我出氣”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爸離婚了”
“你和你爸一個德行,狗屁不是”
焦點:學習成績
明明是最親近的人,話卻說得如此難聽,讓人不禁問:何以至此?數據中,1398條留言提及了家庭語言暴力的針對點。
其中,學習是最常見的被針對的方面,絕大多數父母也的确在這傾注了較大心血,但如若因學習方面的問題而對子女大加指責,亦或将自己的期望不顧實際地強加于子女,不如意時便借此進行打擊,其結果往往隻能适得其反,使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态度一再降低。
“就你那個成績,絕對考不上大學”
“隻考這麼點分,你怎麼這麼沒用”
有時,家庭語言暴力其實是家庭中“不公正待遇”、“不平等現象”的載體之一,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齡間的差别對待。
因身材長相而受到語言暴力的108條留言中,98%的受害者是女性,而施加語言暴力的一方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其他親戚,也可能是伴侶。
社會傳統觀念中對女性身材長相有更高要求,而在家庭語境中,這一要求可能通過更為直接、不顧一切的語言暴力展現出來。
“胖”、“肥”、“醜”這樣的字眼充斥于這些女性受害者的家庭溝通中,自己的親人不時流露出對自己身材長相的不滿、嫌棄,并用極度傷人的方式進行表達。對身材長相的抨擊可以細緻到腰圍、大腿、腳趾頭。這讓部分受害者埋下了自卑的種子,至于這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她(他)們之後的人生,隻怕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同時,在全部數據中,有84條留言提到家庭中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有哥哥或弟弟的受害者往往會受到不公正待遇。
“我弟不用學洗碗、系鞋帶,而我卻要一邊聽我媽的謾罵,一邊做家務”
“我哥無端罵我,我媽反倒維護他,說我嘴賤活該”。
而無兄/弟的受害者則會因自己是女生而遭到無端的指責,語言暴力成為家庭中“重男輕女”觀念的載體之一,給來自這些家庭的女孩帶去無以複加的傷害。
父親出軌時母親會說:
“因為你不是個男孩所以你爸才在外邊找女人”
在房間學習時會聽到:
“女生不要太要強,能學成啥樣心裡不清楚嗎 ?”。
除了以上所列舉的方面,非獨家庭中更為複雜的情況也值得關注。在語言暴力的問題上,親生兄弟姐妹間不一定“同病相憐”,手足的存在也可能成為語言暴力的“催化劑”。
數據顯示,34%非獨家庭子女在父母語言傷害下一同受苦,處境相當。而51%的受害者則“孤身一人” ,其兄弟姐妹可能是除父母外的施暴主體,也可能是備受偏愛、被當作榜樣的一方。
有的受害者因為弟弟或妹妹成績差被罵,有的承受着來自父母無盡比較而帶來的壓力,有的不知自己為何被嫌棄,講述回憶時稱:
“四人視頻聊天,仿佛我是個外人”
“我媽指着我大罵‘你成心不讓我們一家人好過’”。
此類情境中,受害者成為家庭語言暴力的唯一承受者,明明是家庭一員,卻在某些時刻失去了應有的疼愛與尊重。
語言變暴力:貶低 反問
對所獲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可以發現,家庭語言暴力可大緻分為六種類型。而根據家庭語言暴力的特點,又可以總結出七種典型的暴力語言句式——有時,不光是“說了什麼”,就連說話方式本身,也可能傷人于無形。
家庭語言暴力中,“貶低”性質的語言出現次數最多。在施暴者面前,受害者所說的話是“廢話”,做不好事情是因為“笨”、“活該”,受害者進行申辯,就會被認為是“胡說”、“頂嘴”。諸如 “不要臉”、“連豬都不如”、“去死吧” 這樣的語言,也會從關系最親密的家庭成員口中說出,并化為刺向親人的利刃。
不好好說話已成了許多家庭的日常頑疾。但施暴者往往不會直面家庭溝通上的問題,而是通過各種方式将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在包含行為解釋的有效數據中,施暴者将自己的行為解釋為“刀子嘴豆腐心”的達到了109次,聲稱“都是為你好”24次,強調某一方“不容易”19次。
尤為特别的是,經濟實力似乎成為了施暴者為自己開脫的重要籌碼。在“行為合理化”這一類型下,“錢”被當作父母指責子女,或應對子女反抗、頂嘴時的“利器”。
數據來源:1. 微博#中國式不好好說話#話題 2. 知乎「如何應對家人的“語言暴力”」、「如何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父母語言暴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3. 《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實錄》文章中所列的43條語錄
獲取時間:2020年6月1日
注:本圖選取總數據中有關語言暴力句式的1958條
觀察施暴者的常用句式,我們發現最常見的手段是反問句,次數高達703次,這些句子中通常飽含挖苦、諷刺、質疑的情緒。“你是傻子嗎?”“你有病吧?”等帶有侮辱貶低性質的句子也占了一定比重。除反問句外,祈使句、設問句、對比及正話反說等也是家庭語言暴力情境的常用句式。
值得注意的是,“忽略事實的發洩話術”和“習慣性打擊否定”是完全的傷害性表達,傳達的隻是無效的重複性内容,如将所有問題都歸咎于受害者“不要臉”,某事做得差便被指責“以後去賣x”,甚至會說出“賤!”“去死吧!”“醜鬼!”等情緒化句子。從内容上看,這些話并不能解決問題,隻能發洩壓力和情緒,加深家庭關系中的裂痕。
後遺症: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語言所帶來的的傷害可能深藏于内心“隐秘的角落”,但其導緻的後果卻可能實實在在表現于受害者的人生之中。那些遭受家庭語言暴力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403條留言提及,自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的影響,也成為日常交往中“不好好說話”的人,活成了“自己當初讨厭的樣子”。其中,一些網友不僅自己從“被害者”變成了“施暴者”,其“不好好說話”的習慣也“傳染”給了下一代。
有101位網友提到,自己已漸漸放棄溝通,在家能不說話就不說話。但“無聲的抗議”後,有些家人卻不能理解,反而來問他們為什麼沉默。比如有網友說道:
“我媽近幾年老怪我有心裡話不跟她說,不像别人家母女很多話聊。我告訴她以前我想說什麼,馬上被你怼回去,不管做什麼事都是否定的。現在不想說了,不想聽難過的話,幹嘛找罵呢。”
有23條留言則表示,自己早已學會“當場回嘲”。如一位網友寫道:“你不好好說話我就更惡毒,而且完全不内疚。” 明明是最親的人,卻在言語中互相傷害,有的甚至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一開口就無法好好與家人溝通。但也有較為正面的反應, 有人因為明白那種傷痛的心情,選擇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注意表達,好好說話。
家庭語言暴力的另一個影響,表現在受害者的性格上。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因為在家庭中受到語言上的打壓,自己變得更加自卑、敏感。
“我是家裡最小的,家人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諷刺我的所有……我一直很卑微,稍微做錯一點事就不停地說對不起。他們影響了我的一生。”
除此之外,有78位網友提及,因為受不了家庭語言暴力想要“逃離家庭”,包括搬出去住或斷絕聯系。38位網友則表示家人的語言傷害改變了對成家的看法。比如,因為遭受語言暴力,從而對家庭關系失望,未來不想組建家庭;或認為自己在壓抑的環境中沒能養成健全人格,未來不想生小孩,以免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說實話真的沒勇氣孕育下一代,害怕鍊式傳遞的惡性循環。”
出路:自我保護和教育
語言暴力可能破壞家庭和諧,給受害者帶來莫大的痛苦。那麼,該如何認識家庭語言暴力現象,又該如何将其化解,避免走向“隐藏的角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采訪了二級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治療師陳優醫生,以及教育學博士、澳門大學教育專業副教授黃素君。陳優醫生認為,家庭語言暴力在中國家庭普遍存在,且具有代際傳遞的特點。因為人容易被過去所影響,并且習慣于原來的軌道。但現在網絡信息發達,孩子不再隻受困于原生家庭,他們能看到更多觀點、與人比較,這都有助于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存在。然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改變處境,有人知道不對,但沒有采取行動;有人嘗試改變但沒有成功,又回到原來的軌道。
關于如何擺脫家庭語言暴力,陳醫生說:“‘逃避’是漫長但有用的方法。” 許多孩子在面對家人的語言暴力時,常常會放棄與施暴者正面對峙,寄希望于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遠離家人,通過擴大物理距離,來逃避家庭暴力的傷害。這種看似消極的處理,對于缺乏自保能力的未成年人來說,其實是很有效的方式。同時,陳醫生認為,針對家庭語言暴力現象,可以開展一些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幫助父母和孩子調整心态。
黃素君教授也認為,孩子能做到的确實不多,要解決問題應該從家長入手。她指出親子溝通模式取決于很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經濟能力、相處時間等,所以家庭語言暴力問題應該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家長教育在現今社會上是相對欠缺的,很多父母對子女教育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黃教授建議一方面可以從社區宣傳活動入手,為家長們提供科學、正确的育兒方法,由專家來幫助調節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大學教育,開設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教授學生正确的家庭觀念,幫助未來可能為人父母的大學生們做好準備。
數據來源:
微博#中國式不好好說話#話題共計4874條微博内容
知乎問答「如何應對家人的“語言暴力”」「如何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父母語言暴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共計326條回答
《人物》雜志微信公衆号《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實錄》文章所列43條語錄
數據處理:本文通過爬蟲和手動抓取的形式完成數據獲取,清洗後對文本進行分詞和詞頻統計,得到整體詞雲,然後通過人工内容分析方式分别從場景、身份、句式、表達方式、影響後果五個方面入手分析,采取依據關鍵詞過濾和分類的方法來分析文本内容。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本科生)、《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碩士生)課程專欄
文 / 賈雨欣 李紫晴 辛雙宏 謝心閑 馮子行
指導老師 / 周葆華、徐笛、崔迪
編輯 / 章靛
運營 / 胡雅婷
本期編輯 邢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