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蘇式建築常以大氣宏偉和堅不可摧等優點被廣為贊譽,尤其是二戰後采用工廠化生産的标準型“經濟住宅”,被各個華約盟國争相效仿,其中最成功的莫過于“九層無電梯公寓樓”設計,通常是一整排一長列,甚至一整條街都是統一的建築風格,就連内部布局和空間都一模一樣。
但實際上,蘇聯也嘗試過很多種集體住宅的建築風格,尤其是60年代率先推出“單元組合體(最早的單元房)”概念時,整個蘇聯都掀起了一股天馬行空般的設計潮流,也因此冒出了很多無厘頭建築。
1971年,蘇聯準備修建一套大型複合體住宅,作為獻禮送給1980年即将舉辦的莫斯科奧運會,經過長達一年的遴選,最終選定青年設計師斯塔莫的“五環圓屋”設計,當時打出的口号是“全球最大住宅單元樓”,引起全球轟動。
“五環圓屋”的設計思路一度被譽為“超越時代”:五棟獨立的圓形建築形成奧運五環,每棟圓屋的直徑為155米,外圍有26個出入口,内部分為六個單位,每個單位有150-155間公寓,總共有913間,可居住超過5000人。
圓屋一樓是商業區,有醫藥、商超、美發、洗衣、裁縫等店鋪,也有幼兒園、圖書館等市政設施,中空位置是公共花園、籃球場和兒童遊樂場等等。
在蘇聯強大的建築行業推動下,第一棟圓屋很快就建成,但在第二棟圓屋開工到一半時,剛剛搬入第一棟圓屋的居民卻叫苦不叠,甚至有很多人嚷嚷着要退房。
原來,大圓形設計之初并沒有過多考慮到内部空間格局的合理性,導緻公寓房型出現圓弧型牆體和梯形結構,幾乎所有的家具都需要定制,空間利用率很低。
其次是噪音,中空花園受回音壁原理影響(參考在井底說話),很容易就将噪音回聲放大,有居民做過測試,兩個小孩在院子裡嘻笑打鬧,整棟樓的每個房間都能聽到回響,若有重物落地的話,震感也會傳遍整棟大樓。
第三個難以忍受的是大風,同時打開兩扇以上的大門就會出現強勁的對流風,花園種植的樹木花草會被刮得沙沙作響,經過回響後越來越大聲。
如果隻打開一扇門,風向則會在圓形内部形成漩渦,類似龍卷風一樣越刮越大,此時的大樓内部不僅風聲呼呼,還會夾雜着漫天飛舞的樹葉和灰塵,冬季更是恐怖到雪團都能被吹到五六樓高度,直接砸破窗戶玻璃。
第四個是采光,除了最外沿和最内沿的房間有自然光線,其他房間隻能長時間開燈,因采光不足而導緻的潮濕黴菌,使得家具和牆紙很快都出現了問題,對居民的生活成本和身心健康産生巨大影響。
有趣的是,雖然明知問題多多,但蘇聯還是勉強着建完第二棟圓屋,才以“圓屋設計浪費土地資源”的理由暫停了這個“奧運項目”,而建成的兩棟圓屋雖然一直都有人居住,銷量卻一直很低,始終被當地人視為“最雞肋的住房”,從原先的每平米30萬盧布降到3.5萬盧布,還是賣不出去,如今空置率一直都處在65%-75%之間。
為了擡高圓屋的房價和熱度,當地售樓中介還打出“圓屋設計先進到被美國人抄襲”的噱頭,聲稱美國蘋果公司的新總部設計思路就是抄襲了這棟大樓,但仍然改變不了圓屋被冠名為“蘇聯最失敗住宅樓”的命運,如今隻有遊客才會慕名前來參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