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可能是個文科生
大多數的穿越者點亮科技樹的底氣來自《天工開物》,裡面圖文并茂地記載了制白糖的手段——黃泥水法。大多數人對黃泥水法的印象全來自上圖(這幅圖與《天工開物》裡面的附圖,也就是擺位的差異,餘者大差不差幾乎一樣)。所提及的“黃泥水法”這種方法最早出現于唐朝,而相對頻繁應用的時代在元明之間,現在,在福建和海南流傳下的古法制白糖,也是采用“黃泥水法”,但現存的“古法”實際上與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黃泥水法”還是有差異的。咱們先說說記載于《天工開物》裡面的工藝,步驟如下:
步驟1:将成熟的甘蔗榨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黃黑色的糖漿,然後等待凝結成黑砂糖。
步驟2:以瓦溜(上寬下尖,底有一小孔,有點像陶質的漏鬥)放置于缸上,用草将瓦溜底下的小孔塞住,将黑沙(其實是紅褐色,基本上和現在的紅糖長得模樣差不多)倒進瓦溜。待黑沙凝結後拔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然後黑色渣渣入缸内,溜内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白糖)……
是不是So easy?呵呵,容易得就像“如何把大象關進冰箱”——打開冰箱門,放入大象,關上冰箱門……
《天工開物》之所以偉大,在于圖文并茂。缺點……就是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展現流程,按部就班,不講“其所以然”,老老實實的不拿旁白“加戲”。可最要命的就是這個“記錄真實”的調性,讓我産生了不明覺厲和惶恐。這樣就完了?簡直就像沖“挂耳咖啡”那樣,一沖就完了?
上面也曾提及過現代工廠化生産白糖的方法:碳酸法和亞硫酸法,其中碳酸法由于工藝複雜成本高,大多技術實力不佳的糖企甚至還在沿用亞硫酸法。我們分析一下相對“簡單”的制白糖方法——亞硫酸法:
1.甘蔗榨汁:将甘蔗破碎和壓榨,得到蔗汁
2.澄清中和:加入石灰和二氧化硫等助劑使蔗汁脫色,并産生CaSO3沉澱将蔗汁中雜質除去,得到清汁
3.蔗汁蒸發:通過加熱清汁,将水分蒸發,得到糖漿
4煮糖:糖漿進行進一步加熱,得到蔗糖結晶,再經助晶、分蜜、幹燥、篩分得到成品白砂糖。
也就是說即使亞硫酸法,也是要經曆硫的熏蒸、脫色、澄清、助晶、分蜜等一系列工序,會動用純度高的助劑、活性炭甚至離心機等現代手段分離雜質。現代的有些糖企由于生産管理滞後,也仍然會導緻白糖品質不佳的現象——色度不佳甚至褪黃……
那麼,一勺黃泥水就好比活性炭一樣,一次性就能實現吸附和脫色,甚至去雜?那麼,從明朝至今的這600年,随着化學工業和科技的進步而實施的制糖工藝,還比不上一勺黃泥水嗎?——這不太科學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