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領域的雙碳行動?中國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莊乾閣)9月22日,由中建電力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中海油鹽城綠能港一期擴建工程10号儲罐順利完成升頂任務,儲罐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為項目按時投産奠定了基礎該項目建成後将成為國内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能源領域的雙碳行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國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莊乾閣)9月22日,由中建電力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中海油鹽城綠能港一期擴建工程10号儲罐順利完成升頂任務,儲罐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為項目按時投産奠定了基礎。該項目建成後将成為國内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
中海油鹽城綠能港項目由中海油江蘇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是國家天然氣産供儲銷體系建設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設的液化天然氣儲罐,也是全球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LNG接收站項目。其中,一期工程4座22萬立方米LNG儲罐和一期擴建工程6座全球最大的27萬立方米LNG儲罐,總罐容250萬立方米,中建電力承擔了9、10号儲罐及附屬設施施工任務。
據悉,此次升頂是施工過程中技術難度最大,安全系數要求最高的施工工序。在升頂過程中,項目團隊通過平衡導向、儲罐密封、升頂動力、智能檢測四大系統精控制儲罐升頂的氣壓、速率、偏移率等關鍵參數全力保障氣壓升頂的安全穩定。
由于穹頂要沿罐體内壁平穩爬升,因此對内壁的混凝土垂直度和平整度提出了超高的要求。中建電力項目團隊提前策劃,做好過程控制,每一層牆體的施工,每次模闆都要進行不少于三次的複測和調整,确保“零誤差”,每個儲罐的内外壁的牆體垂直度測量次數接近4000次,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安排專人實時監測,并進行校正,确保過程不變形,混凝土澆築完成之後再進行複測,确保結果小于誤差要求,完美符合穹頂順利升頂需求。
據了解,在承台混凝土澆築時,項目采用跳倉法施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利用“抗放兼施、先放後抗、以抗為主”的原理,每個承台劃分5個區,相較于傳統的8塊分區,大大縮短施工間歇頻次,每塊區域連續澆築混凝土約18-22個小時,同時可以做到兩個區連續澆築,現場連續施工接近40個小時,極大提高了承台混凝土的澆築效率。
作為國家初步規劃為3000萬噸/年的天然氣産供儲銷基地,中海油鹽城綠能港LNG項目被賦予“增加華東地區天然氣供給,補充江蘇省天然氣市場缺口,優化長三角地區能源結構,促進地區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對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資料顯示,該項目整體投産後,LNG年處理能力可達600萬噸,相當于氣态天然氣85億立方米,可供江蘇全省民生用氣約28個月。以1立方米天然氣發電5度計算,85億立方米天然氣可發電約425億度電。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850萬噸,二氧化硫23.25萬噸,相當于植樹6000萬棵。
自2011年開始參與LNG儲罐項目建設以來,中建電力十餘年間,累計參與唐山、天津、鹽城、漳州、廣西等LNG接收站16座,共建設儲罐31個,累計容量達到560萬立方米,工程規模從單罐3萬立方米發展到目前全球體量最大的27萬立方米。推動了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對于減少排放污染、保護生态環境有着重要的積極作用,紮實有效的助力我國“雙碳”目标的實現。
來源:中國日報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