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以後,随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樣的自然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次不斷,而且應用于各種工業生産領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人類從此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标志就是電力的應用,不過最初的電力被廣泛應用在工業領域,而不是用在民用領域上。
革命的誕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誕生多源于自然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依靠工人的技術以及經驗的話,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依靠科學理論和技術的進步。
第一次工業革命反作用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積累也就沒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制成了發電機;到了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80年代德國的卡爾·弗裡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機驅動的汽車,内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産業發展。
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 ,到了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這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世界真正連成一個整體。
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很快的的飛機用于運輸和軍事中,同時歐洲列強紛紛組建了自己的空軍。
大國間的博弈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七十年代以後逐漸形成了壟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而此時的英國并沒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反而是美國與德國在這個期間起到了帶頭的作用。
而在東方,兩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進行,日本在在這一時期做得相當出色,進行了明治維新,不過日本很快走向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并以西方文化為中心。而清政府在内憂外患的情況下進行了洋務運動,而這個運動隻是為了維護清朝封建統治,這注定不能長久。而亞洲地區也成為了歐洲列強的角逐地,中國在此期間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簽訂了《辛醜條約》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而在歐洲,德英二國的矛盾越來越深,德國在19世紀七十年代才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德國作為當時新興的強國而當時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被英法等國瓜分完畢,新興強國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矛盾開始出現。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列強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最終爆發了一戰。二戰也受一戰的影響很大。兩次世界大戰終歸結于原因都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分配不均所導緻。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可以說是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的集中體現,戰争範圍從歐洲擴展到亞洲、非洲和美洲波及15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75%。
戰争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 218萬餘人,損失2 210萬餘人,其中死亡515萬餘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 285萬人,損失1 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38萬餘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 863億餘美元,四個帝國瓦解。
工業革命帶給了人們便利也帶來了災難,科技應當服務人類,而不是服從于戰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是由于帝國主義國家的野心和不作為釀成的。
革命的評價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政治,文化,殖民地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争奪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的鬥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牢牢抓住對世界的控制,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