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用戶體驗地圖”這一工具在産品經理的日常業務中常常被使用,結合該工具,産品經理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用戶的體驗路徑,找到問題所在,以可視化的方式反哺至業務中,推動後續的産品設計。本篇文章裡,作者就用戶體驗地圖做了詳細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在産品規劃的時候,作為産品經理需要經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發現問題時,通過用戶訪談、市場調研、競品分析、數據分析發現自身産品的問題,從而根據問題來對症下藥。
而此時,“用戶體驗地圖”便派上了用場。
用戶體驗地圖,通過固定的思考框架,更有效且科學地發現産品所存在的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前人的總結,能夠事半功倍。
一、什麼是用戶體驗地圖?幾個關鍵字:講故事、可視化、第一人稱(用戶視角)。
好了玩個一年級的遊戲,連詞造句(串起來)。
用戶體驗地圖便是以用戶視角的方式,梳理記錄用戶在産品當中的體驗路徑,通過用戶數據及使用過程中的情緒,從中發現用戶痛點與洞察産品機會點,并且輸出成可視化信息,為産品決策賦能。
産品的設計本質是以用戶為中心,協助業務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時往往産品經理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而導緻沒有解決到本質的問題。
用戶體驗地圖通過梳理用戶使用流程,從全局視角審視産品,結合“業務 用戶”,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
二、為什麼需要用戶體驗地圖?用戶體驗地圖(Experience Maps)可以有效地将用戶行為、用戶場景等信息可視化,進而更清晰地展示用戶體驗與用戶情緒,助推後續産品的更新叠代。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使用用戶體驗地圖呢?
- 用戶體驗地圖旨在通過流程化、系統化的方式發現及拆解産品的問題。
- 用戶行為是抽象、多樣的,用戶體驗地圖可以将用戶行為描述成故事,更加生動。
- 站在用戶視角,通過用戶的階段、目标、行為、觸點去感受用戶的想法、痛點及需求。
- 通過觸點确定設計方向,通過痛點明确産品機會點。
- 通過地圖的形式,促進團隊人員參與發現問題,發表對于某個業務/功能的看法,對現有問題達成共識。
- 以可視化的形式,将用戶曆程展現,便于團隊人員理解。
- 通過用戶曆程,以全局視角評估問題,更全面,更透徹深入。
好了好了,洋洋灑灑寫這麼多,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就是用戶體驗地圖很有用就對了。
但,前提是要用對,用不對,那就是事倍功半,流于形式。
三、如何繪制用戶地圖在學習如何繪制地圖之前,先給大家看下阿境這邊繪制的用戶體驗地圖框架。
通常我們在做用戶體驗地圖時,分為四步走
- 确定用戶,梳理流程,明确産品/功能目标;
- 用戶訪談/調研,總結問卷,了解用戶行為、想法、情緒;
- 獲取用戶行為數據;
- 梳理階段流程,洞察痛點,發現機會點。
看起來不是很難,但用起來呢?不妨聽聽廈門吳彥祖阿境的剖析。
1. 确定用戶,梳理流程,明确産品/功能目标
“用戶體驗地圖”,首當其沖的便是用戶,确定用戶是第一前提。
怎麼确認用戶?
從産品整體目标出發,了解産品/功能所受衆的用戶,用戶使用産品的目标,從而得出用戶使用産品的階段性流程。
明确用戶的原則是:詳細且完整,從而能夠對後續的用戶訪談、用戶調研有更明确的目标。
通過分析産品中用戶的主要行為(可通過産品用戶的行為數據來得知),确定用戶的路徑,從而得出用戶體驗産品的關鍵節點。
推論出關鍵節點要注意:盡量精簡,去除多餘且無價值的關鍵節點。
2. 用戶訪談/調研,總結信息,了解用戶行為、想法、情緒
明确了目标用戶之後,可通過用戶訪談、問卷調查的形式,為後續體驗地圖中的用戶行為、想法、情緒獲取足夠的支持。
訪談/問卷内容需要圍繞用戶如何使用産品,針對産品每個關鍵節點來收集遇到的問題。
此刻,若為訪談,則可通過用戶情緒了解問題的嚴重性;若為問卷,可通過問題的情緒值設定來得出。
用戶調研可通過産品意見反饋、活動問卷、種子用戶體驗群、用戶在各渠道對産品的評價來獲取調研信息。
用戶訪談可通過電話訪談、面對面訪談的方式獲取信息并記錄。
用戶訪談、調研的目的都在于:最真實地收集用戶使用産品時的路徑及情緒。
因為通常我們是基于用戶的真實感受及真實行為來繪制地圖。
注意,阿境兩次提到了“真實”,因為它尤其重要,不可臆想用戶,而是要去與用戶真實交流。
再注意,這個過程中切勿帶入自身的情緒,也不急于分析結果,僅作為收集信息的途徑。
通過訪談/問卷,去除多餘的信息,整合有用的内容,将信息記錄并轉化看,從而得出用戶體驗産品的行為、目标、想法、情感。
3. 獲取用戶行為數據
通過訪談的方式能夠獲取用戶使用産品的真實感受。
但此“真實”的确是真實的感受嗎?
打個問号?
非也。
我們都知道,用戶是會“騙人”的,也許是不經意的,但用戶的行為不會騙人,調研的時候由于樣本體量的原因,或多或少會有偏頗。
而通過用戶在産品中的行為數據,其一能夠降低部分用戶“撒謊”所帶來的結果影響,其二能夠通過大體量的用戶數據,了解用戶在每個階段的大緻行為,從而為體驗地圖做數據支撐。
4. 梳理階段流程,洞察痛點,發現機會點
通過前三步的明确用戶流程、了解用戶目标,獲取用戶行為及情緒之後,便可着手梳理成用戶體驗地圖。
用戶體驗地圖包含幾個要素:階段、用戶目标、行為、接觸點、想法、情感曲線、痛點/機會點。
- 階段:即關鍵節點,用戶在完成一件事所觸達的幾個步驟。
- 用戶目标:闡述用戶在每個階段中的要達到的真實訴求,也就是用戶目标。
- 行為:根據階段來拆分為獨立的行為節點,使用一個工具來滿足一個需求的行為就是行為節點。
- 接觸點:影響用戶體驗的載體,主要指用戶接觸到該産品體驗的對象,從用戶的使用場景推斷出用戶産生觸點的環境,在app中通常指頁面/功能。
- 想法:通過用戶訪談及反饋,定性分析揣測用戶想法,需窮舉每個步驟中用戶的思考内容。
- 情感曲線:通過用戶想法以及訪談的感受,進行标記用戶内心的情感變化;同時通過訪談時對方的語氣來判斷,通常我們用積極、平靜、消極這三種情緒水平來表述用戶感受。再将串起來,便可知曉用戶的痛點在哪一個環節上了(下圖紅框部分)
- 痛點/機會點:闡述用戶在行為過程中的痛點,通過痛點洞察用戶的真實訴求,并将痛點分級。
在制作完地圖之後,最重要的便是通過信息的收集彙總,暴露出用戶的痛點,從而思考新的機會點,産品解決方案。
繼而将解決方案做優先級的排序,進行産品叠代。
避免太過于抽象,下圖是阿境給大家做的範例。
四、用戶地圖的幾個要點
1. 用戶體驗地圖不适合從0到1的産品
倒不是說,從0到1的産品無法做用戶體驗地圖,而是新産品沒有數據支撐,可信度低。
同時用戶無法接觸到真正的産品,那麼在用戶訪談/調研的過程中也會産生一定的髒數據,影響整體的評估,反而是一件壞事(不要期望于用戶的想象力)。
2. 做用戶體驗地圖之前,需要進行用戶調研/訪談
剛開始做用戶體驗地圖的朋友,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臆想用戶的行為及感受。
殊不知,作為一個産品設計者,我們對用戶的判斷容易陷入主觀想法,同時沒有切實地通過查看大量的用戶反饋、深刻地用戶溝通訪談的結果是很失公信力的,準确性也有待考量。
3. 做用戶體驗地圖之前,需要了解産品數據
用戶會騙人,用戶行為數據不會騙人,當用戶行為數據足夠多的時候,通過數據能夠驗證用戶訪談及調研的真實性,從而做更好的判斷。
4. 注重用戶通過語言、文字傳達出來的情感
很多人覺得用戶體驗地圖的想法、情感模塊是一個較為主觀的定性,但其實不是的。了解用戶的感受,照顧到用戶在産品體驗中的情感需求,精準鎖定産品引發強烈情緒反應的時刻。
而當情緒感受激烈的時刻,便是我們能夠去着力的點。
5. 用戶體驗地圖需要團隊内人員進行共創
用戶體驗地圖盡量采用團隊協作的方式,團隊内分配好任務,明确輸出物及規範。
在獲取了足夠多的信息後,通過腦暴的形式,讨論痛點/機會點。
6. 繪制地圖不局限于形式
大家往往一開始就想使用完美的框架,以可視化的形式來呈現,過早地陷入美化界面,會失去了用戶體驗地圖這個工具本身的意義。
形式可以是白闆,可以是excel,甚至可以是腦子當中的繪圖,最終為了便于團隊人員理解及内容沉澱,才是将其轉化為可視化的電子地圖并加以美化修飾。
五、寫在最後用戶體驗地圖并不是必須的工具,但卻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當我們在規劃産品叠代時,往往沒有辦法系統化地去思考整個業務。
而我們常挂口頭的“從用戶角度出發”,真正的落地是什麼呢?
作為産品設計者,我們去使用自身設計的産品,盡可能地成為産品的用戶,但畢竟,我們不能代替所有用戶。
于是隻能夠通過用戶訪談、用戶反饋、用戶調研、用戶數據分析等途徑,使得我們更像是“産品的真實用戶”。
而用戶體驗地圖則是将這一系列的信息串在一起,可視化地呈現出來,了解用戶的産品全曆程,從而發現機會點。
而機會點,便是産品叠代的需求。
#專欄作家#
阿境,夢想家阿境,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遇到過三位數的DAU,也有八位數DAU的經曆;擅長産品面試的指導,用戶需求的洞察,對社交領域有深入的見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