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的初中生作文訓練,多以寫人記事的記叙類文章為主。在記叙類文章中穿插肖像描寫是很常見的。寫人的文章中,運用到肖像描寫,可使人物形象具體可感。記事的文章中除了記叙事件外,也會穿插肖像描寫,讓人物形象鮮活。人物肖像描寫可以具體細緻地描摹,也可以是三言兩語勾勒出一個輪廓。肖像描寫如果使用得當,可以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課文回放]
例文一:
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出身于名門望族的男子長相粗劣,生就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仿佛被拳頭打塌了的樣子。在亂蓬蓬的頭發後面,怎麼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着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
突然,客人驚奇地屏住了呼吸,隻見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仿佛被催眠術控制住了,你隻好乖乖地忍受這種目光的探尋,任何掩飾都抵擋不住。它像槍彈穿透了僞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在這種入木三分的審視之下,誰都沒法遮遮掩掩。──對此,屠格涅夫和高爾基等上百個人都作過無可置疑的描述。
節選自《列夫·托爾斯泰》(作者:茨威格)
作者這一篇人物傳記别出心裁,以肖像描寫為主刻畫人物形象。作者首先運用大量的比喻和誇張等修辭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結構,突出托爾斯泰的面部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眼睛放在後半部分,着重描寫托爾斯泰深邃的、犀利的目光,同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極力突出托爾斯泰深刻、準确的洞察力。同時,從全文來看,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面部的描寫是“抑”,眼睛的刻畫是“揚”,彼此對照和映襯,人物形象立體,精神品質和靈魂也更加突出。
例文二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着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節選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是魯迅先生寫他初進私塾見先生的場景。在這個片段中,魯迅隻有寥寥幾筆就勾畫了一個儒雅的老先生的形象。采用白描手法,三個短句分别将身形、外觀和表現身份特質的眼鏡寫出來了,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例文三
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裡。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麼高。也許他平時不那麼瘦,也不那麼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兩隻眼上都結着一層翳,分不清哪一隻瞎,哪一隻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裡的僵屍,骷髅上繃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節選自《老王》
本片段是作家楊绛對底層人物“老王”形象的刻畫。老王死前最後一天到作者的家送香油和雞蛋。病入膏肓的老王形如槁木,“直僵僵的”、“面色死灰”、“就像是想象力的僵屍,骷髅上繃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作者的用詞和想象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技法指要]
肖像描寫,也稱外貌描寫,即描繪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飾、打扮以及表情、儀态、風度、習慣性特點等。肖像描寫的目的是以“形”傳“神”,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描是描繪,寫是摹寫。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态具體地描繪出來。這是一般記叙文和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法。
技巧一:白描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飾與渲染烘托的畫法;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白描的手法,不僅可以運用于小說的描寫中,還可以運用于散文、詩詞的創作中。使用這種手法刻畫人物時,要求作者緊緊抓住人物所處的特定環境及人物的個性、經曆、言行的突出之點,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描寫,以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在作品中,作者有時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浒》、《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魯迅的作品,也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範例。
例如: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外貌描寫:“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外貌描寫:“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先我吃了一吓,趕忙擡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故鄉》魯迅)
技巧二:使用修辭手法,如比喻、誇張、借代等
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能夠使人物形象生動形象、具體可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運用比拟的修辭手法,能使色彩鮮明,生動有趣,啟人想象。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能做到态度鮮明,引起共鳴,揭示本質,給人啟示。
例如:
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癞瘡疤。這雖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 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為不足貴的,因為他諱說”癞“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癞瘡疤。這雖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 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為不足貴的,因為他諱說”癞“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
(《阿Q正傳》魯迅)
技巧三:烘托
烘托指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烘托能使要表現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寫作時,一般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角,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烘托一般有人烘托人和物烘托人。
例如: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着绡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對羅敷外貌的描寫中,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歎、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
技巧四:對比
人物描寫中的對比一般是拿不同時空或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外貌描寫來作對比,這樣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
比如:魯迅《故鄉》中的閏土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隻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裡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學生習作]
畫像(片段)
2018級12班 馮蘭茜
他,烏黑翹起的短發襯托着他白皙的甲字形面龐,最映入眼簾的要數他那好動的一字眉,以及那一雙總是眯着的老小的卻機敏的眼睛。他那較為挺立的鼻子之下是一張桃紅色的三寸左右寬的嘴巴。
他是足球健将。足球場上,他飛起一腳,将球送進了對方的球迷。下一秒,他在球場上欣喜若狂地極速飛奔,與之伴随的,是全場的歡呼。那時,他青春的臉上盡是自豪,眼裡的剛毅令對手膽寒,渾身充滿着青春少年的朝氣與陽剛!
他雖是運動場上的健将,但是要騷起來可就真沒女孩兒什麼事兒了。隻見他這般眼一眯,濃眉上下湧動,嘴角微微上挑。雙手交叉,搭在上面的手做出蘭花指的姿勢。大長腿前後交替從教室門口款款走來,時不時向身邊的男同學們抛個“媚眼“。哇!好一隻優雅的貓喲!特别是他那小眼神兒,簡直就是哈士奇的真傳弟子,眼神界的齊天大聖啊!小眼神、蘭花指,再加上可以與模特相媲美的貓步,好一個“絕世佳人”!
唉,不多說了,一起去欣賞我們那集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于一身的哈士奇的真傳弟子的精彩表演吧!
點評:
外貌描寫、神态描寫非常突出。人物形象鮮明,五官刻畫細緻,細節生動。修辭手法的運用,幽默的語言,對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親切、可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