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爾戈,立而矛,予其誓。”
---《尚書.牧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詩經.秦風·無衣》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辛棄疾 京口北固亭懷古
從上述辭句中不難看出,戈、戟做為一種長柄兵器,曾在古代戰争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可以說它在古兵譜中的位置,一點也不次于刀槍斧钺。
考古發現表明,戈至遲在新時期中晚就已經出現了,例如下面這件安徽淩家灘出土的石戈,就是最好的物證。
經測定,此戈至少有五千三百年曆史,足可謂中華第一戈。
此戈色青泛黃長援短内,制作精良保存完好,對探索研究夏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
一九七四年,在湖北黃陂盤龍城李家嘴發現的一座早商墓中,出土了一件震動學界的大玉戈。此戈通長93公分,最寬處達13.5公分
顯而易見,這麼大的戈是不可能做為武器使用的,所以它無疑是件代表權力與身份的儀仗器。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入商以後,随着青銅鑄造技術的提高,各種可用于實戰的青銅戈相繼出現,如下面這件人首紋直内戈
此戈通長26.1公分,現藏江西省博物館。
下面這件學稱銎内戈,通長23.8公分,現藏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下面這件同樣屬于儀仗器,全稱青銅嵌松石玉援戈,通長27.8公分。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現藏國家博物館
這件亦出自婦好墓,全稱青銅嵌松石饕餮紋曲内戈
關于早期直内戈的安裝與使用,可參考下面這件稀世珍寶
此器全稱---嵌松石龍紋銅柲玉戈,通長35.4公分。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有意思的是,戈不但被古人當做兵器、儀器使用,還可以鑄銘作為廟器,如下面這套---鳥形内銘文戈
此三戈形制、紋飾相同,援部均鑄銘文,分别為22字、24字和19字,分記祖、父、兄各世廟号,對研究商代宗法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其長度分别為27.5公分,27.6公分和26.1公分,現藏遼甯省博物館。
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戟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
此器學稱---青銅勾戟,通長27.4公分,現藏江西省博物館。
雖說周承商制,可進入西周以後,随着曆史車輪越轉越快,此後八百年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兵器高速發展期。
下面這件為西周早期器,學稱---青銅人頭銎戟,通長25.2公分,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學稱---“太保冓”戈,西周早期器,通長23.8公分,現藏洛陽博物館
不難看出,它比此前的直内戈多出了便于固定的胡與穿,使戈的實用價值明顯上了一個台階。
介紹一下戈的各部位名稱
下面這件為國家博物館藏品,一看就知道是件殺人利器。
與前代一樣,西周貴族也用玉琢制儀仗戈
此戈玉質青黃,且在援、内交接處嵌一青銅虎首,顯得十分别緻。通長23.5公分,現藏邢台市文物管理處。
下面這件叫“小臣”玉戈,1991年出土于M2012虢季夫人墓中。通長28.4厘米
此戈為碧玉,玉質較好,制作亦較為精細。内前端豎刻銘文一行三字“小臣”,筆畫粗淺
該戈是虢國墓地出土的唯一一件帶文字的玉戈,故彌足珍貴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件巨牛的大名品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件巨牛的大名品
此戈學稱---人首神獸紋玉戈,通長36.2公分,1993年出土于山西曲沃晉侯墓地。
此戈玉質呈黃褐色,長援起脊内有一穿。戈内雙面雕有相同的人首神獸圖紋。神獸以尾撐地呈踞坐狀。臣字目,大耳,圓鼻下有一獠牙,下颌長髯至足,其一臂屈曲以手捋髯。琢制技法以雙勾為主,并輔以極細的陰刻線。神獸發絲極為細密,每毫米并列五至六條陰線,實在是一件極其罕見的玉兵精品。
镂空三角形銎戈,通長17.9公分,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
此戈呈等腰三角形,中部镂空兩邊起棱,闌設兩節狀銎管,屬于首次發現的晚周兵器品種。現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楚公”戈,西周晚期,通長21.3公分,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此戈援呈三角形,長方形内末端有銘文五字,順讀為“楚公冡秉戈”。“楚公冡”銘亦見于同期銅鐘,所以“冢”當為人名,而“秉”猶用。另外,此戈形制與東周時期的巴蜀戈相似,兩者之間當有淵源。就制作而論,此戈因裝飾獨特且有銘文,所以是件不可多得的兵器精品。
卷雲紋玉戈,春秋晚期,通長23.8公分,河南省桐柏縣春秋墓地出土,現藏河南省南陽市考古研究所。
鳳紋内管銎戈 (私人藏品)
虎搏鷹戈 春秋晚期 通長20.3公分 一九八八年出土于山西省太原金勝村 現藏山西省博物院
行内有句口頭禅,叫做“東西會說話”。對于這種精品,應該說任何評述都是多餘的。
下這面這件玉戈出自陝西鳳翔秦公一号大墓,當為秦景公生前所用儀仗器
此戈通長13.6公分,玉質潤澤制作精良,現藏陝西省曆史博物館。
“曾侯乙”多果戟 戰國早期 上件通長29.9公分,中件18.7公分,下件17.2公分,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三戈出土時同裝于一根竹柲,故定名多果戟。此三戈制作精良,援及胡部均有“曾侯乙之用戟”鳥篆錯金銘文,顯系曾侯乙專用兵器,而且三戈聯裝不帶戟刺者極為少見,所以意義非凡。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帶刺多果戟 戰國早期 戟刺長15.3公分 戈最長者18.3公分 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此戟聯裝于一根秧木柲,柲斷面呈橢圓形,末端裝角質鐏,全長達3.4米。這種戟為首次發現,觀形制當為車戰兵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圓斑紋三角形戈 戰國 通長27公分 一九九三年出上于四川彭縣緻和鄉
不難看出,此戈形制與上述的楚公戈相類,所不同的是楚公戈黑斑銀底,而此戈正好相反。現藏四川省彭縣博物館。
業内習慣稱這種裝飾工藝為烙銀,除了圓形斑紋,亦可形成虎斑、雲氣紋等,例如下面這件私人藏品。
此戈通長19公分,鑄造精良裝飾華麗,顯系當年貴族所用兵器。
獸面紋三角形戈 戰國 通長29.2公分 一九八零年出土于四川省新都馬家鄉
此戈形體寬大亦作銀斑,右側近刃處陰刻着一種特殊符号,整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力。現藏四川省博物館。
下面這件是國家博物館藏品
下面這件渦紋戈亦有楚風 全長29公分 私人藏品
下面這件出土于秦始皇兵馬俑一号坑,全長26.7公分,戈内部刻名十五字:“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詟,丞義,工窎。”此戈出土時裝在長1.9米的木柄上,已殘損
此戈制造精良,出土時身泛青光,既為秦相呂不韋督造,又有工官、工師、工匠之名,為研究秦兵制造提供了重要物證。國定一級文物,現藏秦始皇兵馬俑坑博物館。
金龠金鐏戈 西漢 全長22.5公分 出土于山東省淄博窩托村齊王墓
此戈長胡三穿,形制優美華貴,金龠頂端為回首卧鳥,其羽冠、短尾形似鴛鴦。金鐏上部呈筒形,有扉棱四道,下段飾雲紋,至底收為蹄足。
史料顯示,至漢随着車戰模式的終結,戈已很少用于實戰了,故此戈理當為西漢諸侯王儀仗器。現藏淄博博物館。
單手持劍戈 西漢 通長26.4公分 一九九二年出土于雲南江山李家山
此戈器表鍍錫,造形十分奇特,為單手反握劍柄,臂中空作銎以納秘杆,可謂匠心獨運。現藏雲南江川縣文管所。
歡迎大家關注“收藏門”微信公衆平台:sc-men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