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陳晨
随着無人插秧機底部的機械手臂不停翻轉,翠綠的水稻秧苗齊整整地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安了家。一株株“個頭”相當的秧苗,排成橫平豎直的隊伍,迎風展示着自己“壯實”的身體……這幾天,黑龍江北大荒集團的各個農場,盡現水稻插秧的繁忙景象。而此時的華北麥區,一架架植保無人機均勻地噴灑出農藥,在預防病蟲害的關鍵時期為夏糧豐收打下基礎。廣袤田野上,一個個孕育着希望的春耕圖景背後,是大國糧倉根基之穩,是農業農村氣象之新。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
1.農業生産更高效糧倉根基牢
前進、轉向、掉頭……5月7日上午,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數十台插秧機正“步伐”一緻地緊張作業。這些龐然大物能做到步調統一,考驗的并非是駕駛員,而是農技人員。因為它們都是無人插秧機,并且自帶北鬥導航系統。農技人員設定好路徑後,隻需輕輕按下手機上的啟動鍵,這些無人插秧機便開始精準作業,場面震撼而壯觀。
産業鋪就秦巴山區群衆緻富路,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大荊鎮一家企業車間内,工人在查看繡球菌長勢。新華社發
過去需要十幾個人完成的水田插秧作業,現在隻需一兩個技術員便可完成,而且無人插秧機的效率是普通插秧機的數倍。“不僅有無人插秧機,建三江是無人化技術最先進的無人農場。我們給農場配套田間監控系統及傳感器,時刻監測風向、風速、溫濕度、氣壓、降雨量、土壤濕度、蟲情、病害等信息,監控秧苗各生育環節長勢,并通過智能化設備将數據上傳到智慧農業‘雲’平台,經過充分模拟與運算為農業生産提供精準科學的分析和種植方案。”在建三江分公司農業發展部部長李國俊看來,與以前相比,現在的農業生産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大數據、雲計算、5G、無人駕駛、北鬥導航……近年來,随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先進科技應用于農業生産,農業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生産變得更加智慧、高效、綠色。
這是一串讓人自豪的數字——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全國家庭農場超過390萬個;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提高近15個百分點;全國農機服務組織達19.5萬個,2020年農機作業總面積達到70億畝次,黨的十八大以來分别累計增加2.8萬個和14億畝次;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到2021年,全國建成9億畝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高标準農田,每畝産能提高10%~20%;全國綠色、有機和地理标志認證的農産品數量累計超5.8萬個。
在一粒粒種子創造的奇迹中,在一塊塊耕地蘊藏的潛力中,在漫山撒種到設施農業的轉變中,科技創新讓農業提質增效邁出新步伐,不斷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2021年,我國糧食單産達387公斤/畝,比2015年增長16.8公斤/畝。水稻、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超過100%,玉米超過90%。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我國實現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2.顔值氣質雙提升農村面貌新
幹淨整潔的道路,錯落有緻的房屋,郁郁蔥蔥的樹木,清澈見底的池塘……福建省長汀縣策武鎮南坑村,田園之美盡收眼底。近年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樣的美麗鄉村越來越常見。形容村莊的标配詞語,不再是滿地泥濘、垃圾成堆,而是村容整潔、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甚至精緻優雅。
廣東汕尾陸豐鄉村振興景觀示範帶。新華社發
這一切,得益于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後,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各地區因地制宜、真抓實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曾經長期存在的髒亂差局面得到扭轉,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幹淨整潔有序,農民群衆環境衛生觀念發生可喜變化、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1%,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全國農村供電可靠率達到99.8%,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9%。
“顔值”越來越高的同時,鄉村的“氣質”也不斷提升。在農家書屋裡讀讀書,在文化廣場上跳跳舞,在文化禮堂裡看看電影,早已成為許多村民的日常,村民的精氣神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鄉村治理更加智慧。在浙江省德清縣五四村,“數字”成了賦能鄉村治理的“法寶”。圍繞鄉村治理和服務,村裡實現對生态環境變化的實時監測、管理,并面向村民提供便民服務,精準推送11大類95小項基本公共服務,構建群衆共享治理模式。
積分制、清單制、數字賦能等治理方式創新發展,文明鄉風加快培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以黨建引領創建鄉村善治新模式;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迹等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種種新氣象如春風拂面,讓村民生活更加舒心安心,繪就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圖景。
3.産業發展勢頭好農民腰包鼓
立夏時節,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龍塘鎮忠誠村被生态闊葉林環抱,高大的木荷、楓香等郁郁蔥蔥,山間,村民郭日新正忙着給栽種的草珊瑚鋤草。
“以前守着大山過日子,收入微薄,想在山上刨食,難!”2015年,郭日新因非法砍伐林木被行政處罰,而今,他卻發展起林下經濟,在山林裡種植了8畝中藥材草珊瑚,走上了“不砍樹、能緻富”的道路。在忠誠村,像郭日新這樣的村民越來越多,樹蔭下一叢叢綠油油的草珊瑚成為當地的“搖錢樹”,鼓起村民的“錢袋子”。
近年來,忠誠村形成以草珊瑚和黃精等中草藥種植為主的産業格局,中草藥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預計總産值可達3000多萬元,帶動群衆緻富。
這是近年來我國鄉村産業加快發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随着鄉村産業發展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農業縱向延伸産業鍊條、橫向拓展農業功能,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鄉村特色産業加快發展——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産業融合載體。2021年,累計培育80個産值超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30個産值超100億元的現代農業産業園,120個産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産業強鎮,創建367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鄉村休閑旅遊業提檔升級——農文旅加快融合,創造了新需求。2021年,全年休閑農業營收預計超過7000億元,比2015年增加2600億元。
返鄉入鄉就業創業規模擴大——各地加大扶持力度,鄉村産業發展動能不斷增強。2021年,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120萬人,較2020年底增長110萬人。
鄉村産業良好的發展勢頭,為農民增收注入了動力。202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7年的2.71∶1縮小到2021年的2.5∶1。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2.1個百分點。
農民增收離不開産業興旺,也離不開改革助力。目前,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已完成,全國共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約96萬個,2020年向成員分紅703.8億元。2020年全國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6320.2億元,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新的篇章正在繪就,大國“三農”新的樂章不斷奏響。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0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