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推崇黑色?
一直以來,在我們潛意識中,一般色調昏暗、飽和度較低的色彩才更符合古樸真實。
因此在《大秦帝國》、《大秦賦》中我們時刻都能看到春秋戰國時期,上至帝王,下至貧民百姓,都是穿着單一暗色系的服飾。
似乎在那個朝代,那些明豔高飽和度不符合當時曆史國情。
(現熱播《大秦賦》基本上的服裝都是暗色系為主)
秦朝人,真的推崇黑色嗎?
由于春秋戰國時期染色技術尚未成熟,一般色彩鮮豔的衣服基本上是不存在,大部分服裝都是素色為主。
而《漢書·律曆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秦始皇)
主要是指秦文公在出去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但是秦國統治者接受了上面所說的“五德終始說”,自認為是水德,崇尚水,而水德所對應的标志顔色就是黑色。
因此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最後統一六國,秦國統治階級都是推崇黑色,在在冠服制中廢除了六冕,隻采用衣裳同為黑色的祭服—玄冕,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也穿着黑色服裝。
(劇照《大秦賦》)
秦朝民間,并不那麼愛黑色
但秦代民間流行并不是黑色,曾經有人對277件秦俑上衣、425件下衣、177件護腿、182件圍領保留的顔色殘迹進行相應的分類,發現秦人并沒有像統治層那樣追求黑色,相反當時主要是以綠、紅、紫以及藍這4種顔色作為主要流行色。
而在衣服搭配,秦朝人也很注意上下衣、袖口、領口之間的色彩搭配,比如綠色的上衣,下身就會偏向于或者紅色褲子。
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兵馬俑
要知道我們現如今所看的秦始皇兵馬俑的本色,并不是現在所看到的土黃色,隻是因為當時文物被挖掘由于受到條件約束,導緻顔色氧化。
(彩色秦兵馬俑的原件)
而事實上兵馬俑更偏向于彩虹一般絢爛的顔色,經過曆史專家的複原對比,比如高級軍吏俑一般身穿深紫色長外衣,内穿朱紅色長衫,下身搭配一條粉綠色長褲,頭戴褐色冠,腳穿黑色履。
而上色穿着鱗甲,甲片為褐色,甲片上綴有朱紅色的連甲帶,周邊、領口、胸部、肩部都描繪精美的彩色圖案花紋。
(秦兵馬俑複原圖)
為何在莊嚴肅穆的軍隊中,我們能夠看到強烈、鮮豔的顔色?
按照以往的規律,一般軍隊顔色不應該是統一呢?為何兵馬俑的衣服卻如此豐富呢?而在1975年在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兩件寫在木片上的家能夠找到答案。
兩封信主要是參加攻打今河南淮陽的秦軍士兵黑夫和驚兄弟兩人向家中要衣服和錢時給的家信,信中内容可以得知,秦國士兵的衣服都是自制或者購置,甚至連零用錢都需要從家裡要。
這是為何呢?
主要是秦國實行征兵制,平民百姓在服兵役期間,除了統一發放铠甲外,其餘衣服都要自己準備。
所以當時士兵的顔色都是不統一,而士兵顔色也恰好反映出秦朝社會的流行色。
不過總而言之,由于秦人服飾一般都跟自身發展和環境有很大關系,所以在色彩上還是款式上都有明顯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
随着曆史更替,這些顔色的變化也折射出一個文化融合過程,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多元化、包容性的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