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特産?家鄉一王姓文友微信要了我的住址定位,第二天下午便打電話說到我家樓下了天降暴雨,撐傘下樓,見一白色小車停在雨中,文友撐開一把傘,從車後廂拎出兩件雪梨邀請其上樓小坐,他都徑直開車離去,隻把透過紙盒散發出來的梨香留在雨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雪梨特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鄉一王姓文友微信要了我的住址定位,第二天下午便打電話說到我家樓下了。天降暴雨,撐傘下樓,見一白色小車停在雨中,文友撐開一把傘,從車後廂拎出兩件雪梨。邀請其上樓小坐,他都徑直開車離去,隻把透過紙盒散發出來的梨香留在雨中。
我迫不及待打開紙盒,拿出一個梨皮透出淡淡金黃的家鄉雪梨,洗淨,削皮,咬一大口。細膩、香甜中有一絲絲微酸,這還是那個久違而又熟悉的家鄉雪梨的味。
故鄉小村在都龐嶺下灌江河畔,崇山峻嶺,綠水青山,山清水秀,雖不至于妄稱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但民風淳樸,糧油果蔬豐饒卻是不争的事實。記憶中,但凡北方出産的農作物,似乎家鄉都曾經種植過,如小麥、棉花,如粟米、高粱,更别說紅薯、玉米這些在南方非常普遍的物産了。
家鄉人一度引以為自豪的紅薯粉、紅棗和雪梨,随着時代起起伏伏,紅棗經不起折騰退出舞台走進人們記憶深處。兒時随便走到哪個地頭,都可見葉片細圓綠潤粗皮虬枝的棗樹。春末棗樹開花,細小的花朵散發出陣陣蜜香。大學畢業那年我寫過一首歌詞《棗花香棗花美》,寫作時閉眼就是棗林,鼻尖徘徊着棗花的濃香。沒走出山村走出小縣城時,以為家鄉紅棗很牛,後來才知道根本算不上什麼。不知何時,盛極一時的家鄉紅棗式微了,那些棗樹消失了。紅薯粉一直興盛,作為曾經以單株紅薯近300斤的産量而聞名全國的地方,紅薯遍地都是,紅薯粉更是傳統美食。而雪梨,幾經波折,如今雄風重振,雖然産量比不上北方産梨大縣,但起碼作為曾經的貢梨有了再度輝煌的起步。
其實很多農産品,其口感、品質,往往與土地有關。雖然叫同樣的名稱,不同産地的品質确實不一樣。家鄉的雪梨便是這樣,縣城不遠處那個叫米珠山的地方,據說有幾棵雪梨就是當年的貢梨,就像武夷山岩石上那幾株大紅袍母樹一樣,其品質自然是其他名稱相同者不可比肩的。
這幾年,家鄉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與雪梨種植戶一起努力,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水果種植技術相結合,培育出了能夠大面積推廣的雪梨品種,讓都龐嶺下這與别地不同的梨,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把好手”。每年雪梨開花時節,家鄉都舉辦賞花節,那連綿起伏的山嶺,俨如覆蓋着薄薄的雪花,帶着早春的勃勃生機,吸引各地遊客。精心栽培的雪梨成熟時,避雨栽培技術與有機農産品意識,讓雪梨個頭大小均勻,果皮青色透着淡淡金黃,果肉雪白,甜度适中,有着獨特的蜜香,果核不再像以前的那樣粗大硬酸。盡管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産量逐年增加,依然供不應求,大部分産品還在開花時節就被預訂。加上當下的網絡直播銷售,家鄉的雪梨走出了都龐嶺,走進了大城市,走出了廣西。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古人以梨花喻雪花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還想起近年來被許多唱歌愛好者吟唱的“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盡管孤陋寡聞的夫子硬是想不起一句贊美梨子果實的詩句,還是要說,家鄉的雪梨花開固然美麗,成熟的果實,更讓人回味無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