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4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4日發表評論稱,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裡,在未來勢必成為國家競争優勢的核心實力之一。在這方面,新加坡确實有必要急起直追。不過,智慧國的願景應當是人人都能從中受惠的包容性目标,在推行時有必要以鼓勵人們主動擁抱它為主,避免操之過急而引發恐慌并造成生活不便。
資料圖:顧客嘗試用“掃碼支付”付款。
文章摘編如下:
為配合新加坡發展成為智慧國,實現無現金社會的目标,陸路交通管理局和通聯公司聯合發布文告說,新加坡本地公共交通系統到了2020年,将全面邁向無現金付費。接下來幾年裡,巴士将逐步停止接受現金買票,地鐵站也不再接受以現金填補車資卡。同時,從2019年起分階段通車的湯申-東海岸線,将會是第一條全面采用無現金付費的地鐵線。
實現智慧國的目标為新加坡人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也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實行時必須考慮到社會的接受度,以減少人們的不便和心理抗拒。
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裡,在未來勢必成為國家競争優勢的核心實力之一。在這方面,新加坡确實有必要急起直追。智慧國的願景,必須從這樣的大背景去理解。
關于智慧國如何為日常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不同人或許有不同的想象,但是總體而言是智能科技必然無所不在,并且成為各類自動化服務的要素,人們平時需要操心的瑣事将進一步由它們分擔。因此,大數據的收集和運用就成為智慧國不可或缺的條件,讓人工智能能夠“未蔔先知”,及時滿足人們生活的各種需要。
無現金支付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借此累積日常交易的大數據,讓人工智能從中發現各種供求模式,預示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便未雨綢缪。此外,無現金交易也能夠增加透明度,讓各類逃漏稅的違法行為無所遁形。
但是,新加坡提出“電子錢包”概念快10年了,至今尚未有統一普及的平台。作為日常交易量最大的公共交通,自然是無現金交易進一步落實的切入點。
然而凡事總有其另外一面,推進無現金社會同樣如此。盡管任何新措施均不乏實施時的陣痛,如何把成本代價盡可能減小,必須是主事者要重視的。
具體看公共交通無現金交易的實施,當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有69%的充值交易還在使用現金,當中約27%更是到乘客服務櫃台充值,意味着仍有不少乘客還不習慣使用機器交易。無現金付費全面推行後,将會對這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可以想象,選擇面對面現金交易的民衆,可能是因為對新科技不熟悉而有恐懼心理,或者是不谙英文的年長者;他們也可能是月入達不到申請信用卡的低收入群體,甚至少數沒有銀行戶頭的自由業者。
公共交通系統取消現金交易,勢必對他們的日常出行造成極大的不便;而公共交通又是他們遠距離出行的唯一手段,3年的過渡期或許不短,但對他們要适應新環境而言,想必還是極大的心理負擔。
因此,如何推行無現金付費,做法上需要更為周全。更多的宣導無疑是必須的,畢竟對未知的恐懼和不願改變的慣性都是人之常情。此外,在建設無現金平台方面,恐怕也不能完全依賴市場力量和過度考慮成本效益分析。
如何盡快研發推廣人們願意使用的統一無現金交易平台和手段,應該比限制人們使用現金交易,更容易得到大衆的接受和認可。
智慧國的願景應當是人人都能從中受惠的包容性目标,在推行時有必要以鼓勵人們主動擁抱它為主,避免操之過急而引發恐慌并造成生活不便。這當中所需要的耐性和手腕,則又是智能科技以外,對人性人情體認的另一種智慧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