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過吳江
(宋)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注釋] 吳江:濱臨太湖東岸的吳江縣。 蔣捷,江蘇宜興人,有“宋末四大家”、“長短句之長城”之稱。宋亡後,遁迹不仕。《一剪梅·舟過吳江》寫于南宋亡後作者在姑蘇一帶飄零時。 秋娘渡與泰娘橋:“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這裡用作地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笙上鑲有銀字,盤香上有心字形。[賞析]1275年十月,南宋平江(蘇州)府降元,沒有過多久,吳江陷。當地百姓四處逃生,原來已逃至吳江的蔣捷,隻能跟着村民一起避難。自幼師從陳肖梅學的《易經》,幫了他的大忙。窮困潦倒的他,孤身一人,以相士為業,得以混迹漁樵,但仍然時時不忘家鄉。這首詞就抒發了這樣很有時代色彩的鄉情。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澆”,春愁一“片”,可見其深,江上舟“搖”,更添漂泊之感。忽見江邊樓上酒簾飄搖,即便沒有醉酒,心情也得以一絲慰藉。可是一過令文人騷客遐想不盡的勝景秋娘渡與泰娘橋,偏偏又遇上這“風又飄飄,雨又蕭蕭”的惱人天氣。兩個“又”字,更增添了旅人的春愁。
可是,這是詞人偏偏又想到的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結束客遊勞頓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調弄鑲有銀字的笙,點燃熏爐裡心字形的盤香?眼前的境況襯出了内心的愁苦,自然就會想到快些追趕時光,回到溫馨的家園。可惜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趕不上,櫻桃才紅熟,芭蕉又綠了。上阕以白描手法描繪了“舟過吳江”的情景,因為煉字精當,特别是“飄飄”和“蕭蕭”形容風雨,“紅了”和“綠了”描寫時序的變化,所以語言的容量很大。“何日歸家洗客袍”像骨架把上下阙撐起來,這是明知故問,又是無望之歎,心情在明豔的春光與孤寂的神魂在強烈的對照中更為凄楚。因此,這首詞不過是雙調小令,卻寫得感情跌宕,回腸蕩氣,遠非一些思鄉曲能望其項背的。這首詞還充分利用了《一剪梅》詞牌的特點,就是在舒徐(七字句)與急促(四字疊句)的節奏交替中顯現動人的音樂性。(賞析 王昌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