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發表一些關于漢字方面的文章,也會收到一些朋友們的私信:到底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真是一句話無法給大家準确回答,今天這篇文章就這個話題咱們聊一聊。
哪個才更好呢?
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有些人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到底它是如何的偉大?我隻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種文字,您知道有哪些嗎?他們分别是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2.蘇美爾人所發明楔xiē形文字。3.美洲瑪雅人發明的瑪雅文字。4.中國的漢字。漢字從最初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曆史了。漢字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保存下來,并且一直在發展使用的文字。它的數量非常龐大,至今沒有哪一個字典能準确說出它具體有多少個(每套字典所統計的字數都不同)。目前最多是《辭海》裡面統計的約10萬個左右。而我們普通人的認識量基本在3000-4000字左右。
漢字到底多少個?每套字典統計的都不相同
漢字改革的原因?
漢字的最終目的說到底是為人類所服務的。每一個漢字的産生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有些漢字在遠古時代确實能用,但是如果放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可能就失去它的價值了,漢字也有優勝劣汰。您不妨打開您的手機或者拿出詞典去查一查。漢字總量約好幾萬個,請問你認識幾個?我們正常人認識的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的漢字還在躺在那裡睡覺。這也是我們漢字要進行改革的一個原因了。
這裡面的漢字,你認識幾個?
漢字演變的主要過程
大家知道,漢字總體的一個變化形式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這樣一個大緻的過程。而繁體字就是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後産生的中文書寫的一個體現。現在少說也由2000多年的曆史了。直到上個世紀為了簡化需求。漢字經曆了幾次簡化改革,于是目前成了我國的一個主要的官方漢字。
繁體字也有着悠久的曆史。
近代漢字主要的改革:
漢字的改革并不是近幾十年才有的,而是從漢字誕生之日就一直變化。咱們現在看到的漢字都是從遠古年代改革而來的。但近些年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真正意義上來講是1956年開始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改革,并制定了《漢字簡化方案》。1986年再次制定一個漢字簡化總表。當時漢字簡化的總體原則是:“約定俗成,穩步前進”。就是要積極采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使用的簡體漢字,盡量不做大改。漢字精簡穩步進行,慢慢推行改革。
漢字改革
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是:精簡字數,廢除那些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詞)。比如:詞藻(辭藻)、撤銷(撤消)、合頁(合葉)、打寒顫(打寒戰)等等。那些異形生僻字更是不适合發展的需要。咱們自己想想有多少漢字是我們從沒有見過的,或者是基本用不到的。
而漢字改革重中之重就是:簡化類推,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比如:雞的繁體字(鷄)、驢的繁體字(驢)、樂的繁體字(樂)等等。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大部分漢字都是原來繁體字簡化而成的。
繁體字
支持繁體字的一方:認為繁體字更具有文化根基。
有人說漢字簡化失去了它的本來的意義,沒有了文化根基。比如繁體字的龍(龍),更容易使人感覺龍是一個張牙舞爪,頭長犄角的動物。而簡體字(龍)已經完全感覺不出來了。繁體字像一幅畫,更像文化圖騰。濃濃的中國元素都在裡面,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繁體字更具有文化根基?
支持簡體字的一方:認為簡體字更符合時代的發展。
也有人認為漢字由繁改簡是個大勢所趨。簡體字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便捷,更容易書寫和記憶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漢字簡化也有很多改的比較好的案例。比如:塵土的(塵),上面一個小,下面一個土。一看就非常直觀,塵土塵土不就是細微的沙土顆粒嗎?一看就是一粒微塵。反過來再看這個繁體的塵(塵),上面一個鹿,下面一個土。我們隻能理解為一群鹿跑過之後,地上揚起了一層灰土。
簡體字更符合時代進步?
我的觀點:簡繁互補才是漢字發展的規律。
其實我認為漢字的簡繁互補才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有些簡化的确實沒有道理,而有些繁體字壓根不符合時代的進步也要進行改變。 所以我們的漢字改革最終的目的是讓每個漢字都能為大家服務。漢字經曆了4000多年的曆史,一直處于改革之中。您仔細想想,繁體字本身也是簡化的結果。所以,大家也不要認為繁體字一定就比簡體字高雅,也不要認為簡體字就比繁體字更進步。一個國家的文化氛圍并不是由繁體和簡體那麼簡單。你可以推廣繁體字,也可以推廣簡體字。這樣一來一往,更能促進咱們中國文字更多元的發展,您說不是嗎?
簡繁互補才是發展規律
結束語:古人留給我們的漢字,我們不肯全部都認識。但是研究每個漢字背後的文化知識,從曆史中尋求智慧,才是我們搞漢字文化研究者的重要目标。學以緻用才是真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