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出自我國著名神話經典?“又北二百裡,曰發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鳥焉, 其狀如烏,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衛, 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 溺而不返, 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山海經.北次山經》”,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精衛填海出自我國著名神話經典?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又北二百裡,曰發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鳥焉, 其狀如烏,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衛, 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 溺而不返, 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山海經.北次山經》”
這是一段畫面感非常強烈的文字:蒼翠的發鸠山上,有一種身體鴉黑的鳥兒,花腦袋,紅腳丫,白嘴尖尖,叫聲很是奇特,像是不停的喚着“精衛”“精衛”,所以當地人就把這種鳥兒稱作“精衛鳥”。原來這鳥兒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溺死東海後所化生的,女娃不忿于奪去自己生命的東海,锲而不舍的銜木石投入水中,誓要填平這奪去她性命的大河。
這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精衛填海”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一個少女的溺亡:距今六七千年前,在現今的山西長子西發鸠山下,寬闊的濁漳河上,炎帝的小女兒女娃乘着木筏一路向東,不料風雲變幻浪湧筏傾,不幸溺亡;故事的結果,是女娃死不瞑目,精魄化成了一隻赤足白喙的小小鳥,終身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做着不知何日方能成功的填海之事。
時至今日,在發鸠山,我們依然可以看見這些巴掌大小的小鳥,銜着小木條小石頭,往返于山林河水之間。
故事很短,卻祖祖輩輩講了近萬年。精衛填海的故事,還是少有的沒有原發地争議的上古神話傳說,山西長子發鸠山是“精衛填海”故事的發祥地,自《山海經.北次山經》記述和郭璞加注诠釋後,已成定論,絕無異議。在發鸠山主峰西北山坡,還有一座古墳,傳為女娃之墓,因女娃尚未嫁人,老百姓俗呼為皇姑墳。炎帝部落定居上黨盆地後,山水皆豐的太嶽山脈發鸠山一帶,也應是部落的活動範圍。女娃落水死亡後,葬在發鸠山,也在情理之中。《水經注▪漳水》“濁漳水,出上黨長子西發鸠山------,所有巨浪長湍為漳水耳”,“清漳入于濁漳”,“東入海”。現在田野實地考察可以看到當年河水沖刷兩岸的痕迹,南北河床寬有三裡地。當年從長子到長治要從西到東度過漳河,傳說中的東海,很可能是上黨盆地的湖泊,根據史料記載,上古時期上黨“有大澤存焉”。河寬水深風高浪急,渡河的也僅是木筏這類簡易工具。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是脆弱的,人的意志,卻又是大風大浪難以摧毀的。那時候的上黨大地水患頻頻,人們憎惡洪水的肆虐,生存卻又離不開水域。要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的生存下去,中華民族的始祖從骨子裡就有一種“打不敗”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具象化,就有了女娃的英魂所化的“精衛”,濁漳河是古人類生存的栖息地,這一位為民奮鬥保護人民的“精衛鳥”,也便成了保護先民的濁漳河之“女神”。
“濁漳河女神”為何要自稱為“精衛”呢? 關于精衛名字的考證,學界研究甚少,僅有兩篇著作中稍有提及。 陸思賢在《神話考古》一書中,從古人立杆測晷影的角度解釋作為炎帝神話組成部分的精衛及其名稱。“發鸠之山”即“西山”,寓意上午晷影在西,從西開始向東繞行;“有鳥焉”,形容在晷影圈上所插籌碼的形狀;“名曰精衛”,“精”用為“景”、“經”,指日景晷影之所經,“衛”用為“圍”、“緯”,指晷影弧面圍繞的緯度,今言“經緯”;“故為精衛”者,強調夏至日的經線與緯線跨度最大; “名曰女娃”,娃字從女從圭,指晷影圈上所插之“圭形”籌碼,與上述鳥形籌相比,說明所插是有進位概念的數籌;“女娃遊于東海”, 指晷影圈上最後一根籌插到遙遠的東南方,這是晷影盤上一年中最末 的一根籌,因名“炎帝之少女”;“溺而不返”,指一日内的籌碼插完,不再回去,有去無回;“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指年年歲歲,日日月月,如此插籌。通過将《山海經》中所記述的精衛故事與晷影測算相互比照對應, 對于人們理解精衛作為炎帝子嗣的血緣關系非常重要,讓人耳目一 新。
但關于“精衛”名稱的探讨,亦可從字意及精衛故事所蘊含的精神層面出發,從而進一步思考。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之鬼神之情狀。”女娃溺于東海化身為鳥,“精靈”“魂魄”二詞最能符合“精衛”這一名稱中“精” 的本意。正如孔穎達注疏“陰陽精靈之氣,氤氲積聚而為萬物也。” 這應該是世界各民族在蒙昧時期所共有的靈魂觀念,而靈魂觀念的核心便是靈魂脫離肉體後的獨立存在。從精衛形象生成的過程來看,毋庸置疑,精衛是女娃溺于東海的化身與靈魂轉世,因此将“精”解釋為“精靈”“魂魄”應當并無問題。更能體現精衛形象的文化内涵的 ,應該是她名字之中的“衛”字,“衛,護也”。正是“護衛、保護” 的含義,和“精靈”“魂魄”的詞義相結合,才使得“精衛”在千百年的流傳歌頌中有了專屬的意義——承擔護衛使命的精靈鳥。後人不但能夠直接理解“精衛”這個名稱的含義,而且更能由此體會精衛故事所蘊含的強大的振奮生命的活力。
炎帝神農氏在上黨大地制耒耜、嘗百草、耕種稼穑,完成了從漁獵向農耕的過度,期間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作為神農氏的小女兒,目睹父輩的艱苦奮鬥,應也是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到:“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他把精衛鳥與頂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論,一種悲壯之美,千百年來震撼着人們的心靈,滄海固然大,而精衛鳥堅韌不拔的品格更偉大。大自然的強大與生命的脆弱,人類面對自然災害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生命的短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精衛填海,和女娲補天一樣,是又一個華夏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典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