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你是否經常覺得自己特别困,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你是不是有過稍微一活動就氣喘籲籲,出一身虛汗的情況?你身邊的朋友們有沒有說你臉色好差,說你臉色黃,或者發白,沒光澤?你是不是舌頭上舌苔雖然不厚,卻也有兩排“鋸齒印”?
這是氣虛!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氣虛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又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存在哪些隐患吧!順便再學習一下怎樣通過合理的飲食來調整自己的氣虛狀态。
啥是氣虛
當你覺得周身乏力,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總是感覺很累,且同時伴有臉色蒼白或者萎黃時,你多半就已經是氣虛了。這時人的整體狀态呈現出一種功能減退和低下的狀态,稍微一活動就覺得累,坐着不動都出虛汗,也比别人更愛感冒,吃點東西肚子就脹……這些都是因為氣不夠用了,不能滿足身體各項正常功能完成的需求所緻。
氣虛的人舌頭顔色很淡,有的氣虛的人也會有齒痕舌,但和濕氣重的區别是舌苔不厚膩,濕氣重的舌苔往往是厚膩的。因此,少氣乏力,愛出虛汗,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苔薄白是氣虛的關鍵辨别點。
乏力就是氣虛嗎?
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隻要是乏力就一定是氣虛。其實這是錯誤的!氣虛可以乏力,肝氣郁滞也會讓人乏力,易疲勞,濕氣重也會讓人周身酸懶乏力。
區别他們的方法是:
氣虛導緻的乏力,在運動後會更加嚴重,因為本身氣就虛,再消耗會加重;
肝氣郁滞的乏力,在運動後會緩解,因為氣血通暢了,精力更旺盛;
濕氣重導緻的乏力,在運動後也會緩解,但濕氣重的人舌苔是厚膩的,皮膚更油膩,大便易溏瀉。
氣虛的食療
飲食中,食物分五味即酸、苦、甘、辛、鹹。其中甘味的食物可以補氣、健脾。而酸味有收斂的作用,苦味有下降、通洩、清熱、燥濕的作用,辛味則有疏散的作用,鹹味有散結、軟堅、瀉下的作用。
而在氣虛的時候,食療上我們需要注意兩個方面,即一方面要補氣,另一方面還要防止不當的飲食導緻洩氣和正氣耗散。所以,我們在飲食上應該以吃甘味食物為主,酸味食品為輔。最好不要多吃辛味和苦味,鹹味也應該減少。因為甘味補氣,酸味能幫助收斂固澀,防止正氣耗散。而辛味吃太多則會耗氣,苦味吃太多則傷脾胃,鹹味吃太多則耗傷津液,津傷則氣洩。
脾胃氣虛
此類人氣虛的主要症狀在胃腸上,容易飯後胃脹,食欲也比一般人要差,人很瘦,面色萎黃,同時伴有氣短乏力、易疲勞、便溏的症狀。這種情況可以用炒山藥30克、白扁豆15克、大棗6枚(掰開,去核)、生姜2片煮水代茶飲。平常的飲食應該以甘味為主,适當的在一日三餐裡加些山藥、大棗、饴糖、蜂蜜、白扁豆、蓮子等甘味食物來補益中氣。如果脹氣明顯的可以少量加些陳皮一起用。
氣虛自汗
有的人氣虛主要表現在愛出虛汗上,同時伴有周身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的症狀。這時可以用生黃芪10克、浮小麥30克、大棗6枚(掰開,去核)、陳醋1小勺煮水代茶飲即可,可以幫助益氣止汗而治氣虛型汗證。此類情況飲食上應嚴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耗氣傷津加重病情。
氣虛疲勞
此類人主要表現為易疲勞,周身乏力,也會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的情況,這時可以用炙黃芪10克、大棗6枚(掰開,去核)、枸杞6克、葛根3克煮水代茶飲。中醫認為“精化氣”,所以在用炙黃芪補氣的基礎上适當加入少量甜甜的枸杞來填補腎精可以幫助加強補氣的效果,而加入少量葛根則是為了把因氣虛不能上升的氣血和清陽之氣引上去,隻要人的大腦供血充足,疲勞乏力的症狀就會大大減輕。
氣虛乏力
氣虛乏力的人應該減少那些消耗正氣的活動,比如熬夜、劇烈運動、飲食辛辣等,不過度消耗才有補上去的可能。
在亞健康和慢性病日益高發的現代社會,如何對健康進行長期有效的控制與管理,是保持高質量生活水平的關鍵。而當中醫調治慢性病的優勢與現代管理學理論方法相結合,将為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中醫健康管理》
本書首次對中醫健康管理的理論及實踐技能操作方法進行系統梳理,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驗證,針對亞健康和9種常見慢病創立了經過多年臨床檢驗的88種中醫調養方法,内容翔實,極具實用性。本書為南北兩位中醫健康管理專家強強聯手編著,曆時十餘年研究實踐與潛心打磨,并由國醫大師路志正老先生擔任主任并提寫書名,國醫大師李佃貴題詞推薦。(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當歸中醫學堂”微信公衆号,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