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為什麼要被稱為詩聖和詩史

杜甫為什麼要被稱為詩聖和詩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3 15:31:45

範冰冰在2011年接受天涯訪談時說了一句非常勵志的話,原話是:“我挨得住多大的诋毀,就經得起多大的贊美”。這句話後來被用到了諾基亞的廣告裡,顯然,承受苦難與取得成就曆來都是成正比的,很少有成就極突出,而未承受苦難的人。在唐代的詩人裡,杜甫無疑是成就非常高的一位,同樣,杜甫所承受的磨難也足以與他取得的成就相比。

杜甫為什麼要被稱為詩聖和詩史(杜甫是如何成為)1

(杜甫畫像)

公元756年,已經44歲的杜甫在經曆了十幾年的求仕因居生涯後,終于在“安史之亂”的戰火中不得不加入了逃難者的隊伍。

杜甫為什麼不能放浪天地間,做一個像李白一樣灑脫的人呢?這跟杜甫的家世有關:杜甫有兩個他自己跳不出的局限,既限制了他,也成就了他:1、杜甫是身出名門,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當官出身的,遠到晉代,他的祖先杜預曾是大将軍,祖先們多半充當過太守、刺史、縣令一類的官吏,就算到了最衰微的父親這一代,也有七品縣令的官職,他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官,做官要施展自己的宏圖大志,報效國家的不二途徑,杜甫骨子裡是一個要謀求仕途發展的人;2、杜甫身出詩歌世家,他曾經對自己的兒子宗武說“詩是吾家事”,因此,他在作詩這件事上對自己要求極高。當官和做詩,是杜甫的終身願望。現在看來,他做好了其中一件事,做被後世稱為“詩聖”。

(詩意圖)

路上,他看到了民生狀況,他是見過富人們的生活的,于是他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骨名句。門内門外,咫尺之間,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啊。

回長安任職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打到了洛陽,并在756年正月稱大燕皇帝,杜甫在長安淪陷前的一個月離開了洛陽,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杜甫為什麼要被稱為詩聖和詩史(杜甫是如何成為)2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我們稱“安史之亂”,看似一場内亂,其實,安祿山的父親是中亞月氏種,史思明是突厥種,這次動亂本質上是一次種族的鬥争。756年的7月,唐玄宗退位躲到了蜀地,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稱唐肅宗,在草莽中開辟朝廷,受朝賀時,隻有30多個官員,百官都湊不齊。這時的杜甫逃亡到了羌村,他聽到這個消息,把實現抱負和國家複興的希望寄托到了新皇帝身上,于是,他隻身前往靈武,途中要經過叛軍胡人的勢力範圍,他在路上,不能進也不能退,終于被胡人捉住,送進淪陷的長安。不過杜甫很快就被釋放了,這個四十四歲卻已滿頭白發、未老先衰的“老人”胡人根本不把他看在眼裡,既沒有逼他投降,也沒有嚴格看管。他太不知名了。不久,他逃了出來,因此史書中這樣記載他:“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他不像王維一樣,被俘還被迫做了叛軍的官。逃亡途中,杜甫親眼看到昔日的長安被胡人焚燒搶掠,官員們留在長安的家屬被一批批的殺死,連嬰兒也不放過,一直殺到雞犬。杜甫在逃亡困居長安之時,長久得不到家中的消息,更加思念家人。經冬到春,遠在安徽的妹妹,山東的弟弟,鄜州的妻子都讓他懷念。面對着這樣的春天,他寫出了那首人人熟知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天來了,詩人站在高處遠望,春望所見是山河依舊,可是國都長安已經淪陷,城池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亂草叢生,林木荒蕪。“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着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别”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詩人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内心惆怅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如果一個人内心是痛苦的,越是遇到樂景,越發會引發更多的痛苦,樂景表現哀情是詩歌常用的文學手法,比如《詩經》裡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景色越是美好,心中的悲傷越發濃烈。

杜甫為什麼要被稱為詩聖和詩史(杜甫是如何成為)3

(詩意圖)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整整一個春天,老皇帝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新皇帝唐肅宗剛剛繼位遠在甘肅,沒有官軍的好消息,收複西京的希望太遙遠了,戰争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詩人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的情景,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擔心他們的生死未蔔,也不知道怎麼樣了,此時,要是能得到一封家信該多好啊!此時的家信拿萬金也是不換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國愁家憂齊上心頭的詩人,在内憂外患的交迫之下内心焦慮至極,他搔首徘徊,意志躊躇,才發現自己的白發越來越稀疏,甚至用手搔發,更覺短少,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

整首詩,詩人由國破家亡寫起,寫到與家人的戰亂分離再寫到自己的衰老。一個衰年老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完整而豐滿,感人至深。

如果不是這次戰亂,杜甫沒有這樣的經曆,他寫不出《兵車行》,寫不出《赴奉先詠懷》,當然也就寫不出《春望》,他在命運的摧殘中思想日漸進步,把眼光移向平民生活,也因此在藝術上漸趨成熟,終成一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世稱為“詩聖”、“詩史”,他承受的苦難正與他享有的曆史盛名成正比。這次戰亂,于國不幸,于杜甫也是不幸的,但對于中國詩歌,卻是大幸!

(【唐詩閑讀】之41,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