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從小受到外界對“鬼”的文字、影像的影響,青少年往往容易對鬼産生恐懼。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咨詢師馮清梅表示,怕鬼其實是人之常情,無需過分擔心,更應當注意的是怕鬼情緒背後隐藏的内心焦慮。站在家長一方,應盡力給孩子提供安全感與心理疏導的“出口”。
華慈醫院
案例:
高一男生因怕鬼而無法單獨入睡
小銘今年16歲,正在讀高一,是家裡的獨生子,從小與父母一起生活。從四年級開始,他就常常跟父母說自己怕鬼。因為怕鬼,小銘至今依然不能獨自入睡,不能獨自做功課,幾乎任何事都需要大人陪在身邊。父母想盡各種辦法,講道理、講科學知識、訓斥、懲罰,可是都不能說服孩子相信這世界并沒有鬼。無奈之下,父母把他帶到了心理咨詢室。
華慈醫院
噩夢醒來後 身體虛脫精神茫然
“然而,怕鬼其實是一種常見的恐懼情緒,并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很多人都存在對鬼的恐懼。”,因為人們對某種未知的現象,總是心存恐懼。這種恐懼,大都是由對恐懼對象缺乏了解和認識引起的。而青少年對鬼的恐懼,大部分是源于他的想象。由于接觸到與鬼相關的大量影視素材,孩子們想象力豐富,甚至分不清現實與想象的界限,分不清現實與影視的區别,因此對鬼産生想象中的“黑暗的、陰森的、恐怖的”形象。
小銘表示,自己也清楚人是看不到鬼的,鬼隻是以某種形式存在于某個時空之中,鬼也不可能以實體出現,也不可能有力量傷害人類。但是小銘始終無法擺脫對鬼的恐懼。他常常做的噩夢就是被一隻高大獠牙的“鬼”追,吓得想逃跑,但是偏偏跑不了。醒來的時候,小銘說,他總感覺身體是虛脫的、精神是茫然失落的。
華慈醫院
小銘怕鬼隻是表面的症狀,怕鬼的背後,其實是内心深深的焦慮。這些焦慮可以分為四類。
無助的焦慮
首先是不被看到的、被否認的焦慮。孩子怕鬼,本身隻是一種恐懼情緒,但是,這種恐懼情緒并不被父母看到,而是被否認,被貼上“膽小鬼”的标簽。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勇敢些,同時也擔心孩子長期怕黑、怕鬼,孩子缺乏獨立性,會影響到他的未來發展。小銘父母為了讓孩子不怕鬼,他們總是給孩子講這世界沒有鬼,或者是訓斥、責備孩子。這些舉措不僅沒能改變孩子的狀況,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懼怕心理加重,進一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要獨自一人承受所有的恐懼、壓力、焦慮,往往會更加孤獨。
華慈醫院
父母傳遞的焦慮
其次,是來自父母的焦慮傳遞。或許小銘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平常的一些唠叨、責備也會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各種焦慮。父母固然有工作、生活、金錢、人際交往的各種焦慮,他們也需要排解焦慮。因此他們常回到家就唠叨不停,但如果父母一味地沉浸于表達自我感受,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的焦慮就會傳遞到孩子身上。例如,父母常說的“快去做作業,成績不好就隻能送外賣了”“現在房價那麼高,你是男孩子,将來怎麼辦?”“你怎麼比女孩子還膽小?”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唠叨和責備,往往就是傳遞焦慮的根源所在。
華慈醫院
環境帶來的焦慮
第三是來自周圍環境的各方焦慮。其實,從夢的角度分析,小銘常常做的被鬼追的噩夢就是典型的焦慮夢。比如,比小銘大三歲的堂哥高考很成功,全家族的人都去祝賀。嬸嬸卻拉着小銘的手說,三年後他會考得更好。頓時小銘覺得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所有親戚都知道小銘三年後高考,這讓他頓時覺得壓力山大。每個孩子都希望成功,努力上進,但是對于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目标,他們會感到壓力,容易陷入絕望。父母往往不自覺地将孩子與其他人比較,“長這麼大了竟然怕鬼?說出來都不好意思。”“你的表妹從幼兒園就開始獨立分房睡覺了,你到現在還要父母陪?”而這些比較,正是讓小銘的自尊受到深深的打擊。
華慈醫院
分離焦慮
第四是與父母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青少年會對與父母分離或者離開家,産生與其年齡發展不适合的、過度的、絕望的焦慮情緒。分離焦慮是青少年最常見的焦慮情緒。當孩子感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還沒有想要探尋外部世界的需要時,當孩子還沒做好獨立自主的心理準備時,當孩子缺乏足夠的自理能力時,就要與深深依戀的父母分離,這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焦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