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位一體協同育人

四位一體協同育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13:20:12

四位一體協同育人(堅持一脈相承)1

南華大學病理生理學科(以下簡稱“學科”)堅持科學研究為發展之魂,人才培養為發展之本,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40餘年一“脈”相承擔當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科教雙馨。

因“脈”而聚創新方向

20世紀70年代,南華大學病理生理學科創始人楊永宗教授獨辟蹊徑,首創多個動脈粥樣硬化實驗動物模型和多種實驗方法。《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實驗性研究》獲1978年湖南省科學大會獎。同年,湖南省編委批準成立衡陽醫學院心血管疾病研究室,1993年創辦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動脈硬化雜志》,1999年獲原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1世紀以來,在現任學科帶頭人姜志勝教授的帶領下,學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四個體系、一個中心、偶聯轉運、相互調節”的荷脂細胞膽固醇跨膜轉運工作模式;率先提出“H2S是衰老相關性疾病或病理過程防治幹預靶點”的學術觀點并得到國際認可;獲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首次提出了“動脈粥樣硬化學”這一新的概念和理論體系,主編出版《動脈粥樣硬化學》等3部專著,得到同行高度肯定。

學科自2001年起成為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動脈粥樣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中國分會依托單位,湖南省病理生理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相繼獲批動脈硬化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動脈硬化性疾病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聯合獲批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協助申報批準心血管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項目。

應“脈”而育學科人才

近年來,學科引進海外高水平心血管研究團隊7人、湖南省海外名師2人、湖南省“百人計劃”專家2人。學科成員中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占比達90%,全部實現博士化。學科團隊獲評首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和省優秀研究生教學團隊。

學科1986年成為衡陽醫學院首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成為南華大學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2009年獲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病理生理學》被評為湖南省精品課程和一流課程,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姜志勝教授被評為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學科培養碩士研究生400餘名,博士研究生85名,博士後14名;作為核心課程培養全日制本科學生6萬餘人,繼續教育學生10萬餘人。畢業生共獲得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傑出優秀青年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500餘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人才支持計劃或稱号100餘人次,獲得省部級科技和教學成果獎100餘項。

近年來,學科在校學生發表學術論文529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4篇,獲批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30餘項,創新課題81項,發明專利17項;獲評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9篇;參加全國“挑戰杯”、中國“互聯網 ”等大賽獲獎20餘項。

一“脈”相承學科文化

學科拓荒者楊永宗教授,1964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是全國首批病理生理學畢業研究生。1965年,他響應國家号召來到衡陽醫學專科學校(現南華大學),堅守科教一線56年。他擔任衡陽醫學院院長16年,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為重點,培養了包括曾益新、陳國強2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優秀學生,植入了守初心、擔使命、敢為先的學科文化基因。

學科拓展者姜志勝教授,從北京醫科大學博士畢業後前往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深造,2005年初毅然回到母校南華大學,開創出學科發展新局面,以“動脈粥樣硬化學”研究的一域之功助力醫學科技發展,踐行了守初心、擔使命、敢為先的學科文化傳統。

2006年以來,學科發起“IAS中國行”學術巡講,在全國各地先後舉辦200多場,聽衆達5萬餘人,為全國同行送去了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基礎研究新進展、臨床診療新方法、預防康複新策略。學科創辦的《中國動脈硬化雜志》在國内率先推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及心血管損傷專欄”2期,專欄文章已被下載上萬次,深化了對新冠病毒損害人體的認識。2020年初,學科帶頭人姜志勝教授率領湖南省第4批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接管黃陂方艙醫院并擔任院長,圓滿完成任務,相關事迹被媒體報道。一批畢業生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等稱号,彰顯了守初心、擔使命、敢為先的學科文化傳統。

(曾國)

(廣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