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曆史上的混亂時代,亦是中國文化的開創時代。諸子百家各類學說,随時而生随勢而沉。其中之一稱為名家,注重思辨,口才出衆,興盛于戰國七雄時期,衰落于秦朝建立之初。
名家,按今人的理解,就是邏輯學家,做的是注重邏輯與思辨的學問,辯論術出衆。這在西方,是古希臘哲學得以發展和延續的根本;而在中國,從戰國興盛到秦始皇焚燒記錄諸子言論之書,名家恐怕早就已經名存實亡。
由于名家在曆史的時空裡,存在時間較短,因此他們的著作大多沒有保留下來。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有《惠子》一篇,已遺失;另一代表人物公孫龍的思想觀點在《漢書》中有著錄,然僅存六篇。現在我們所能知曉的名家學說,僅限于其代表人物的名字及這些名家人物的事迹記錄。是謂:
名家雖已沒,事迹卻長存。
讀來饒有趣,惜哉學說沉。
名家的事迹記錄,其實是蠻有趣的思辨故事。先來看看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
02 白馬非馬
某日,公孫龍騎着白馬去某城探望朋友,在城門處被城卒攔了下來。
城卒指着城門口貼着的告示說:“先生,騎馬進城要交錢。”
公孫龍趕緊下馬,準備牽着馬進城。
城卒還是攔着他說:“先生,馬如果進城,就要交錢。”
公孫龍非常不高興,他拍了拍馬的脖子說:“我這個是白馬,不是馬。”
城卒耐心地解釋道:“上面規定,所有的馬進城都要交錢。”
公孫龍指着告示說:“我已經認真看了,告示上說的是馬進城要交錢,并沒有說白馬進城要交錢。”
城卒奇怪地看着公孫龍問道:“先生,白馬不是馬嗎?”
公孫龍反問道:“難道白馬是馬嗎?”
城卒肯定地說:“白馬當然是馬,這毫無疑問。”
公孫龍笑了:“好,你認為白馬是馬,那麼黃馬、黑馬是不是馬?”
城卒點了點頭說:“黃馬、黑馬都是馬。”
公孫龍道:“你确定黃馬、黑馬是馬?”
城卒堅定地說:“同樣毫無疑問,黃馬、黑馬都是馬。”
公孫龍笑道:“既然如此,那麼你告訴我,白馬是黑馬還是黃馬?”
城卒搖了搖頭說:“白馬就是白馬,怎麼會是黃馬、黑馬?”
公孫龍依然笑容滿面地道:“剛才你已經确認黃馬、黑馬是馬,現在又确認白馬不是黃馬、黑馬,那麼白馬怎麼會是馬呢?難道白馬是黃馬、黑馬嗎?”
城卒立刻怔住了,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公孫龍牽馬揚長而去。
——摘自圖書《基本演繹法》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公孫龍狡辯背後的思維敏捷度和邏輯推理性,夠厲害吧。
看到這裡,我不想再去深入探究公孫龍的舌辯之術,及究竟該要如何反駁他。我隻想弱弱地問一句:你們說來繞去,難道當那隻馬不存在!聽過馬的意見沒有哇——如果我這匹白色的馬不是馬,那你怎麼還要騎我揚長而去呢?
03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再來看看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的事迹。
惠施著作雖然遺失了,但他有一個好朋友,那就是莊子。莊子的學說是中華文化的根源之一,從古代一直影響到現在。如果你想了解惠施這個人及其背後的思想,那就要去多讀《莊子》。
在《莊子外篇.秋水》中記載了莊子和惠施思維大碰撞的“子非魚”故事。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
(安靜的環境,得閑的生活,兩人的思想開始預備交鋒了!)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背後是莊子的生活态度及思想體現。)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惠施立即反問,思維敏捷,抓住莊子的邏輯漏洞。)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給逼急了,不直接回答問題,抛出一個反問。)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惠施針鋒相對,邏輯推理層層推進,有理有據。)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本已無路可走。然卻亮光一閃,在惠施的邏輯上,再套上一個邏輯,最後給出一個讓惠施無法繼續反駁的答案,勝利反轉。可謂論證完美,邏輯自洽。體現出其高明之處。)
讀到這裡,我怎麼感覺惠施是在講邏輯,做推理演繹,而莊子是在狡辯呢?
于是,我回過頭,在上文每一句原話的下邊,就我所能理解的,加上一行括号進行說明,同時使用灰色文字,以便和原文區分。
個人理解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要參考一下專家如何解讀。手頭上剛好有一本《莊子說什麼》,作者韓鵬傑是哲學教授。他在書中大緻是這樣解讀的:
本來莊子已經被惠施徹底駁倒了,偏偏最後又能講出一番道理來,這是因為邏輯上的東西未必在價值上成立,莊子就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奪回了主動權。莊子說讓我們再從頭來“捋”一下,你開頭是怎麼講的,一開始你就問我是怎麼知道的。你難道不是預設了我是知道魚是快樂的,所以才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嗎?我現在就回答你,我是在渠邊知道的。
這當然是一個狡辯,但同時也體現了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惠施的“知”是邏輯上的,而莊子的“知”是一個把自己和外界融合在一起的“知”,确切的說是審美上的、移情于自然的“知”。
惠施是用邏輯的、科學的眼睛看世界,莊子是用審美的、詩意的眼睛看世界。所以我們說,惠施的邏輯水平高,莊子的境界更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若隻用一種科學和邏輯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是不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有情趣的,這個世界還需要詩和遠方。
這個解讀,真是有高度,一級棒。如果沒有對《莊子》的多年研讀和哲學思維素養,恐怕是說不出這個道理來的。
那看來,兩人都說得對!我們不隻推崇惠施實用的辯論邏輯,也還要能夠向往莊子的詩意人生,二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所以我得說:相愛相殺的惠施和莊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成就了彼此。
04 有趣的靈魂
通過閱讀和理解上面兩位名家的事迹。我們可以看到,名家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極強,但它也隻能是一種能力,再加上一些方法論,還是沒法形成一套思想體系,傳諸後世,因此随着時間的推移,名家的學說也就佚失殆盡。
此外,名家的能力偏向于個人思維的敏捷性和辯論術相結合,這可不是人人都能學習并加以精通的。而莊子、孔子等學說更大衆化,還有大量的學生,能把它們繼承并保存下來,在後世發揚光大。
再從莊子也能使用詭辯術來看,可見這種方法能力,其他諸子學說大家,也都能加以使用并融合至其學術體系中。
雖然如此,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孫龍,仍然是中國文化長河中,兩個難得的、有趣的靈魂;同時,他們所留存的思辨故事,也仍然在中國文化的偏隅一角,閃耀着思想與智慧的幽微之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