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陳雪瑩 編譯
日常生活中,人們需要經常洗手避免生病或将病菌轉移給别人。然而,有些人對“髒”、細菌有過度的擔憂。病态潔癖就是一種對細菌和污染的極度恐懼,這種情況在疫情期間更為常見。
病态潔癖最常見的症狀有10個。1.避免接觸有病菌的地方。他們很難容忍病菌,絕不觸碰馬桶座圈、門把手或工作台面等有可能傳播病菌的地方,以至于不想去這些公共場所。2.不斷洗手。研究表明,一些病态潔癖患者大腦某些部分與常人有異,這些差異導緻了強迫性行為,反複進行清潔行為,比如經常洗澡、癡迷洗手或用洗手液等。3.不和人握手。對病菌的恐懼會讓患者不願擁抱别人、握手或拍後背,影響了社交。4.避開擁擠的人群。就像不接觸人一樣,這種恐懼症造成患者不想去體育館或健身房,更不可能與朋友在大街上閑逛,他們害怕觸摸别人摸過的東西。5.拒絕養寵物。寵物的排洩物,寵物坐在地毯、沙發或椅子上或爬上床,被寵物舔了手,都會讓他們浮想聯翩,懷疑自己被寵物傳上了某種疾病。6.害怕孩子被污染。當家人或朋友想抱孩子時,患者擔驚受怕,孩子上學又擔心他們被同學或操場、公共汽車上被污染,并讓孩子待在家裡一直洗手。7.不分享個人物品。對病菌的恐懼會導緻患者拒絕與伴侶、孩子或朋友共用個人物品,哪怕是共同進餐。8.不斷清潔家或工作區域。對于病态潔癖患者來說,細菌不是唯一敵人,還包括血液、體液(如汗、唾液、黏膜甚至眼淚)、垃圾、化學物質、打碎的玻璃、沖不幹淨的肥皂、泥、雪、雨等,所以不斷擦拭、清理生活工作區域成了常态。9.不碰泥土。他們很少在家裡養花草,如果衣服上沾了泥土,恨不得立即淋浴。10.總是換衣服。患者沉迷于保持全身清潔,經常換衣服甚至扔掉覺得無法洗幹淨的衣服。
研究顯示,有焦慮症或強迫症的人更有可能患上病态潔癖。其他可能導緻這個問題的因素包括:1.遺傳。有精神疾病家族病史的人患病态潔癖的風險升高。2.創傷經曆。童年經曆的創傷如嚴重的疾病或事故,可能會導緻以後的潔癖。3.環境。父母過度講究衛生會造成孩子效仿他們的做法。4.經曆過虐待或忽視。受過虐待的孩子經常感到内疚,認為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都是他們的過錯。他們感到自己肮髒,通過清洗來擺脫負面想法或行為。
這類患者如果覺得自己接觸過細菌或污染,身體也會有反應,包括出汗、心跳加速、胸部緊繃、呼吸困難、肌肉痙攣、顫抖、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是比較嚴重的身心疾病。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傾向,接受心理治療很有幫助。最常見的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或藥物治療。前者會讓患者有機會與别人談論自己的恐懼和癡迷,并學習和掌握一些策略來擺脫擔憂;也可以口服藥物,如選擇性5-羟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控制大腦、身體的異常。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