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是指:現存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曆史時代,對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也就是從開天辟地到堯舜禹時期,夏朝建立為終結。這個時代由于沒有發現文字記載,大多數的事件人物都是根據後世的古文典籍得以流傳至今。
以上古時期的神話、典故為來源的成語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開天辟地、巴蛇吞象、刑天争神等。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堯舜時期的一位名人,在他的身上有兩個我們今天還耳熟能詳的成語。
第一個就是“洗耳恭聽”。這個成語中“洗耳”一詞最早來源于典故“挂瓢洗耳”。這裡的主人公就是許由,字仲武,看來是許家老二。他是陽城槐裡人,也就是現在河北行唐縣轄區内。行唐縣原名為南行唐縣,因唐堯南行而得名。許由道德高深,學問淵博,為人更是剛正不阿,大義凜然。晉皇甫谧《高士傳·許由》裡記載“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許由在當地名聲大盛,甚至傳到了朝廷裡,連堯帝都知道他是一位大德高人,多次找他想把天下禅讓給他,他不厭其煩隻好跑到今天的河南登封附近的箕山中隐居起來。
堯帝知道他隐居箕山之後,又派人找他,說要讓他當“九州長”。天下九州之長,其實還是禅位給他的意思。堯帝派的手下去請許由時,許由正打算去飲牛。還沒聽使者說完,許由便把飲牛用的瓢往牛角上一挂,扭頭便朝山下跑了。使者目瞪口呆,愣了一會兒才緊追過去。許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到河邊,洗起了耳朵,此舉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許由的朋友巢父恰巧隐居在附近,這時正牽着一頭小牛來飲水,便問許由在幹什麼。許由就把情告訴他,并且說:“我聽了這樣不幹淨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也是一位大德隐士,聽了他的話對他說:“你如果躲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裡,與世隔絕,誰能找見你?我看你是故意在俗世浮遊,想讓人家找見,然後又拒絕出任,從而博得名譽。你這不是作秀是什麼!喝了你這種僞君子洗耳朵的水,我的牛肯定會拉肚子的!”說完,他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河上遊去了。許由聽了之後羞愧不已,向舜帝的使者表明了自己堅決的想法,讓他們不要再來找自己,之後徹底的歸隐山林。
關于許由的第二個成語叫“越俎代庖”,在堯帝和他的對話中,許由說道:“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将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将為賓乎?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出自《莊子》)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您讓我來治理天下,可是如今天下已經很安定了。我來代替你,難道我是為了出名嗎?名聲實際上是虛僞不實的東西,難道我還要追求那虛僞不實的東西嗎?我像鳥雀一樣築巢于森林,不過僅占一根樹枝而已;我像偃鼠一樣到大河中喝水,也不過裝滿自己的肚子而已。回去吧君王!天下對我是沒有什麼用處。廚子雖然不下廚房了,但當祭司的,也不會放下神聖的祭器來代替他下廚啊!
讓我們回到“洗耳恭聽”,這個詞現在的意思是意思是把耳朵洗淨,以便恭敬地聽取有益的良言或欣賞優美的樂曲。最早出自于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顯然這個詞表達的含義和“洗耳”原意天壤之别。一個是說恭恭敬敬地聽人說話,一個是拒絕聽到并帶有鄙夷之色。那麼為什麼從“洗耳”到“洗耳恭聽”會出現這樣的反轉呢?為了搞清楚這件事,筆者翻閱了很多資料,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通過對那些資料的研究和思考,私以為有三種可能。
1. 這兩個詞本身沒有任何關聯,隻是恰好用了同樣的動詞和名詞。
2. 某些古人望文生義,在沒有了解許由故事的時候自己覺得應該是恭敬傾聽的意思,從而以訛傳訛,影響了後世之人。
3. 因為空耳誤聽造成的錯誤流傳。在查找鄭廷玉《楚昭公》原文的時候,經常看到有這樣的文字: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席而)恭聽。席而二字可能就是誤聽的原字,表示席地而坐恭恭敬敬的聽你發言。這個解釋在《楚昭公》中也非常應景。于是筆者想到另一件事情,老子在周王室擔任的官職叫“柱下史”,也就是中央圖書館館長兼任秘書處秘書長,不僅管理學術,還要進行史實記載。在當時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學術地位,就連孔夫子也多次向他求教。在周王室進行内閣會議的時候,隻有天子才能伏幾而坐,其他官員都是席地而坐。而老子因為自己的學問和官職,在讨論發言的時候大家會有恭敬的表示,也就是“席而恭聽”的意思。當然也可能是老子不需要席地而坐,另有安排,找不到證據就不猜測了,不過這種說法我個人覺得更可信一些。
大家還記得有什麼成語或者俗語是因為誤傳而變得古今含義不一樣嗎?一起來聊一聊吧。
比如:
"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原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原為"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