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半導體産業有多強?【題記】 曆史沒有假如,投資熱土的合肥曾經扶持過等離子顯示技術,但全球産業并沒有選擇等離子,而是選擇了液晶否則,合肥将是國内等離子顯示産業重要基地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合肥半導體産業有多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題記】 曆史沒有假如,投資熱土的合肥曾經扶持過等離子顯示技術,但全球産業并沒有選擇等離子,而是選擇了液晶。否則,合肥将是國内等離子顯示産業重要基地之一。
雒雍||撰文
彩電行業是技術密集型産業,其中顯示的技術流派是基本的核心技術。如今,彩電在顯示上仍然有技術路線之争,像液晶、OLED和激光電視三大流派仍然是競争激烈,目前還都不能辨識出誰是最後的赢家,也有可能未來就是并駕齊驅。
其實,在彩電發展的曆史上,技術路線的争奪不在少數。别的不說,就電視從CRT進入平闆時代後,就凸顯出液晶與等離子的技術路線之争。經曆過這一時期的業内人士都清楚記得,剛進入2000年新世紀,電視顯示行業出現了兩大技術流派:液晶顯示器和等離子顯示器。當時的分歧與争論,遠比今日三大技術路線之争更甚。
當時,全球彩電主流品牌,日本的松下、日立,韓國的三星、LG等彩電巨頭強勢把控技術優勢,等離子面闆制造産業鍊已形成寡頭壟斷。國内彩電龍頭企業四川長虹跟随選擇了等離子技術,2006年長虹上馬計劃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的等離子面闆生産線,這便是長虹控股的虹歐,其直接持有虹歐61.48%的股權,投資成本達到了17.2億元。
而當時國内第二條等離子面闆生産線就在合肥。2009年6月,合肥政府控股的安徽鑫昊等離子顯示器件公司成立,注冊資本為16億元。當年7月,安徽鑫昊便迅速與日立等離子顯示器達成項目承接協議。安徽鑫昊投資20億元,引進日本日立等離子産品技術、制造技術及生産線設備,并承接日立等離子30年的技術積累和技術團隊。與此同時,安徽鑫昊還可獲得其專利許可,建設一條年産能為150萬片(42英寸計)的等離子面闆生産線,産品規格覆蓋42英寸、50英寸、60英寸、85英寸等未來主流大尺寸。
随着時間的推移,鬥轉星移,最終國内看好等離子技術的四川長虹,從2010年起,曆時5年終于在2014年控股安徽鑫昊,國内等離子生産線大頭歸于長虹旗下。但問題是,在商業領域,好的技術并不代表擁有市場,“劣币驅逐良币”的情況時有發生。長虹在國内一統等離子江湖後,衆多行業企業卻選擇了液晶技術路線。大家都不玩等離子了,那你長虹就自己玩吧!顯然,一家企業是支撐不起一個技術路線的,也扭轉不了行業發展的軌道。
随着大量資金的湧入,液晶面闆生産線得到快速擴産成長,并逐步解決了液晶電視在色彩、反應速度等技術方面的問題。相對等離子,液晶技術的成本優勢更是凸顯,為市場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一度風光無限的等離子電視卻江河日下,如今在主流家電市場幾乎銷聲匿迹。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等離子電視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僅不足5%。現在等離子技術除了特殊領域外,在電視領域已經基本消失。
相關專家就分析認為,一方面等離子技術壁壘強,産線的投入成本較液晶高,因而造成終端産品沒有價格優勢;另一方面隻有少數企業壟斷把控技術,技術很難得到普及變現等諸多原因,行業最終選擇了液晶技術路線。技術就是這樣冷冰冰的,決定它前途的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行業和市場。
現在看來,當時像日立、松下、LG甩賣等離子産線和技術時,早就看到了其最終結果。而合肥政府、長虹卻對這一行業狀況視而不見,還以為抓到了未來技術而暗暗自喜。殊不知,這一投資失誤,或者說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對合肥政府來說隻是衆多投資的一項,而對長虹而言則是戰略失誤,不僅僅是數百億資金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行業進入平闆時期發展的好時機,才有了今天尴尬的行業窘況。
試想,如果當年液晶與等離子技術路線相争最終等離子勝出的話,長虹不就是等離子大王嗎?安徽合肥不就是國内最大的等離子顯示産業基地之一嗎?但是,曆史沒有如果,合肥的等離子夢最終破滅!
當然,大家現在隻看到合肥是資本招商的熱土,很多像中科大、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的成功孵化,并将其定義為“合肥模式”,但有誰還記得像安徽鑫昊豪賭等離子走麥城的經曆呢?但曆史是面鏡子,有時候拿出來照照會冷靜很多!
不過黑格爾說個一句話,“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家電企業會記得住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