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一直站在世界的巅峰,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軍事,都可以傲視其他國家,能夠擁有這樣的雄偉地位,應該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期算起。其實早在秦朝,秦軍的戰鬥力對戰北方的匈奴毫不費力,《過秦論》裡曾提到“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不曾想秦二世而滅,中原大地陷入數年的戰亂時期,借着難得機會,北方匈奴逐漸發展壯大。雖然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全國,建立大一統王朝大漢,但經曆多年的戰亂,漢初國家實力微弱,就連漢高祖都經曆了白登之恥。
經過文景之治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即位後,國家錢糧充足,國庫充溢,完全有實力與匈奴對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改變曾經的和親政策,派遣名将北伐匈奴,也誕生了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一代名将。
後來霍去病通過兩次河西戰役,将匈奴驅趕到北方苦寒之地,再也不敢南下。大漢的勝利,也讓衆多西域國家紛紛脫離匈奴的控制,轉而傾向于與實力雄厚的大漢帝國交好,在這趨勢下,漢武帝派遣張骞出使西域,也最終打開西域之路,迎來漢朝最鼎盛的時期。
衆所周知,張骞先後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9年,他聘請一位經驗豐富的匈奴人為向導,帶着一支人數衆多的使團出發了。這一路可謂是曆經滄桑,待張骞歸來時,時間已經過去了13年,當年那支規模不小的隊伍,如今也隻剩下張骞和匈奴向導。
此番雖然曆經艱辛,但是收獲頗豐,對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國民風貌了解甚祥。數年後漢武帝又安排張骞開始了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不但人數比之前翻了數倍,還攜帶了大量金銀财寶,此行就是為了與西域各國結好,同時宣傳大漢國威。
通過兩次出使西域,開創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的正式交往,也開通了絲綢之路,為了貿易利益,與大漢搞好關系,西域各國上貢了不少貴重禮品,不少是中原沒有的稀罕物。比如孔雀和鴕鳥之類,可都是中國之前從未有過的鳥類,漢武帝見了非常高興,圈養在宮中。
當時作為西亞大國的安息,也曾派人來到漢朝,向大漢皇帝進獻了一頭“神獸”,這個動物個頭很大,聲音洪亮無比,古籍記載為“師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獅子”,之所以當時這樣記載它,是因為之前并沒有出現“獅”這個文字。
雖然漢武帝第一次見到這種動物,但對獅子并不感興趣,甚至有些讨厭。因為一身土黃的獅子看起來并不威武,滿頭環繞的鬃毛看起來有些亂糟糟的。當臣子詢問如何安置這頭“神獸”時,漢武帝想起上林苑養了不少老虎,就讓人将“神獸”帶過去喂老虎。
上林苑的老虎屬于華南虎,體型比不上獅子。兩種動物,一個是百獸之王,一個是草原之王,如今可謂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到底誰能占據上乘。從《後漢書》有記載“虎、豹見獅子,悉皆明目,不敢仰視”,作為中原猛獸的虎豹等,見了獅子竟然耷拉着腦袋,不敢對視,伏地不起。
當臣下将此情彙報給漢武帝後,也着實讓他吃了一驚。也開始重視這種猛獸。自漢武帝之後,關于獅子的文化也漸漸融入中原文明,也有了後來的獅舞。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張骞出使西域後,加強中原與西方各國的聯系和文化交流,彌補了一些認知上的缺失,也讓中原文明更為豐富多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