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一頭成年亞洲象和小象在活動。 鄭 璇攝 圖②:雲南省普洱市南島河片區熱帶雨林,這裡是野生亞洲象活動的重要通道。 子 涵攝 圖③: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象爸爸”熊朝永與小象“景景”偎依在一起。 胡家偉攝 圖④: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與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交界處,野象在曼老江裡戲水玩耍。 周智韬攝
編者按:曆時124天,行程1400多公裡,去年雲南“短鼻象群”北上南歸之旅,讓亞洲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在全球大象數量不斷減少的背景下,過去近40年間,我國野生亞洲象的種群數量從180頭增至300頭以上。
本版深入報道北上南歸亞洲象的最新情況及中國保護亞洲象的不懈努力,展現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曆史性成就。新征程上,同心協力,久久為功,紮實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定将越來越美。
北上南歸的象群近況怎麼樣?我國亞洲象種群數量為何持續增長?如何更好實現人象和諧共處?
最近,記者來到我國亞洲象的主要栖息地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深入采訪。
北上南歸亞洲象狀況良好,對野象活動密切監測、加強預防
自去年底“短鼻象群”回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西雙版納州林草局和保護區的監測員們,一直密切關注着象群動态。目前,這15頭亞洲象分散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勐養子保護區内活動。
“我們監測發現,去年在墨江出生的象寶寶體格大了約1/3,今年剛出生的幼象也大了一圈!”西雙版納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斌說,“象群目前身體很健康,旅途中出生的象寶寶逐漸長大,已經擁有一定的獨立生存能力。”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李春良介紹,北上南歸的亞洲象,目前過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北移途中生下的象寶寶非常健康,當時生下來的時候是100公斤左右,現在目測重量已經達到了300公斤。
雲南是我國野生亞洲象唯一栖息地。在雲南,野生亞洲象的種群數量增加到300頭以上。密切監測、加強科研、開展救護和繁育,一系列舉措使亞洲象得到有效保護。
“當紅外相機捕捉到野生動物的身影後,系統能自動進行物種識别,準确率達97%,一旦确定為亞洲象,預警系統直接連通附近村莊的廣播,1分鐘内就可以通知村民注意安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勐養管護所關坪管護站站長楊帆說,關坪片區這樣的紅外預警相機超過100台。
“每個村都建了野象活動信息群,野象動态信息會彙總至西雙版納州林草局的亞洲象監測預警平台,平台收到信息後及時調度預警。”勐養管護所野象監測員鄭清元打開手機上的預警平台APP,向記者演示——衛星地圖上,不同象群的活動情況、數量、所處方位一目了然。
随着監測預警網絡不斷完善,我國絕大多數野生亞洲象群都已實現群體識别。王斌告訴記者,通過向群衆普及亞洲象監測預警平台,可以有效引導群衆避開亞洲象活動區域,減少人象相遇的概率;同時,對于無序外溢的亞洲象,相關部門采取管控措施,盡可能避免亞洲象進入城市、集鎮等人員密集區。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香煙箐村群山環抱,是距離保護區最近的村莊之一。前些年,野象時不時到村裡尋找食物,影響群衆生産生活,危及群衆生命财産安全。2016年,香煙箐村成為防象工程的試點村,依随周遭山勢,村裡建起了防象圍欄,圍欄長度超過1300米。
“過去我們見到大象都遠遠地躲開。如今有時大象來到圍欄外,我會抱着小兒子遠遠地看野象,小孩子特别喜歡!”村民馮應萍說。不少村民或到兩公裡外的旅遊景區野象谷上班,或開農家樂增收緻富。全村人均收入高于大渡崗鄉其他村寨,成了人象和諧共處村寨。
減少人象遭遇,最大程度避免野象傷人。當地林草主管部門持續主動防範,從保護區搬遷了10個村寨,在亞洲象活動區域村寨周圍設立安全警示牌,架設電圍欄、鋼架隔離圍欄,修築防象溝、防象壁,安裝太陽能防象燈,防範亞洲象進入村寨。
不少象群常年活動于村寨、農田周圍,并根據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成熟時節,往返于森林和農田之間。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郭賢明介紹,亞洲象的“食譜”從20世紀80年代的100多種擴充到了如今的400多種,尤其偏愛水稻、甘蔗、玉米等種植作物。
針對野生動物肇事情況,雲南省首創野生動物肇事公衆責任險,在精确測算亞洲象分布區域群衆種植農作物合理收益基礎上,去年西雙版納州、普洱市投保金額超過5000萬元。
強化亞洲象科學研究,大力開展救護與繁育
“亞洲象的主要食物是禾本科植物,排出的糞便是很多中小型野生動物的食物,也為植物種子傳播提供途徑。大象在密林中踏出的象道,還能促進動物擴散。”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動物行為與環境變化研究組博士後李立立說。保護亞洲象不僅保護了這個物種,也是維持森林生态系統平衡的重要舉措。
了解亞洲象,才能更好保護。2019年,國家林草局成立亞洲象研究中心,在亞洲象行為學、遺傳學、栖息地等方面,開展了專項科學考察。随着亞洲象保護不斷深入,國家林草局會同多個部門及科研單位,正在開展栖息地适宜性分析、遺傳多樣性調查等研究,為保護亞洲象提供科研支撐。
如何讓受傷野象得到科學有效的救助?這是野象分布區面臨的一個課題。
“每天給它們洗澡,清理糞便,帶着遛彎。”西雙版納州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護象員陳繼銘已在這裡工作了14年,“野象谷裡傳出來象鳴,我一聽就知道是哪頭象的聲音。”
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2008年建成,是國内僅有的以亞洲象救護、救助和繁育研究為主的科研基地。
7年前,小象“羊妞”被送到這裡時,已處于休克狀态。剛出生的“羊妞”因臍帶感染導緻腹腔大面積潰爛,并伴有心衰等症狀,被象群遺棄。
對當時的場景,陳繼銘記憶猶新:“我們幾個護象員用心照料,專家團隊會診,制定診療方案,3個羊奶媽每天供羊奶,‘羊妞’身體逐漸好轉。”如今“羊妞”健康活潑,成為野象谷的明星象,在互聯網上有100多萬粉絲。
野象救助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到達現場後,專家會先評估野象健康狀況,如果傷勢不重,包紮處理傷口後就讓它回歸自然;如果傷勢過重,則必須帶回救護中心照料。這些年來,救護中心救助了一批受傷野象,護象員給它們取名叫然然、小強、龍龍……
多年來,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先後參與野生亞洲象救護、救助20多次。陳繼銘、熊朝永等護象員們經常去周邊的學校、村莊開展科普,講解有關大象的知識,增強大家的生态環境保護意識,共同促進人象和諧。
推進栖息地保護修複,高質量創建亞洲象國家公園
随着保護力度持續加強,野象活動範圍擴大成為趨勢。雲南大學生态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表示:“隻有推進栖息地修複,才能盡量避免人象沖突,實現人象和諧共生。這不僅需要調整保護區的保護策略,也離不開國家公園體制的探索和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監測數據顯示,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的88%提高到現在的95%以上。森林郁閉度提高,導緻亞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葉蘆等林下植物減少,逐漸演替為野象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這讓象群逐步活動到保護區外,頻繁進入農田地和村寨取食,增加了與人類接觸的可能性。
在自然保護區附近選擇适宜林區,建設亞洲象食物源基地,成為新的嘗試。在景洪市關坪村小田壩,記者跟着護林員王小安,穿越5公裡熱帶雨林,來到當地的亞洲象食物源基地,“這裡離村莊遠,野象來這裡就能少去村子。”
地處山谷,視野開闊,滿眼都是嫩綠的草。“象草、粽葉蘆、構樹……都是亞洲象愛吃的食物。3年前這裡被劃定為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後,我們三四十個人用了兩個多星期才建好。經過3年養護,終于有了今天的模樣。”王小安告訴記者。兩公裡外有一頭獨象,8公裡外有個16頭象組成的象群,它們時不時前來覓食。
西雙版納州先後在尚勇子保護區的南墩、冷山河區域,以及勐養子保護區的關坪、蓮花塘區域等地,進行了食物源基地建設。目前,全州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已有8000畝左右。
為保護好亞洲象及其栖息地,“十四五”以來,雲南已投入亞洲象保護資金近2億元。去年7月,國家林草局與雲南省政府召開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座談會,高質量推動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根據雲南省林草局編制的《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方案》,國家公園創建的主要目标是保護熱帶雨林、加強亞洲象種群及其栖息地保護、緩解人象沖突矛盾。
對人象生活重疊的土地和人工集體商品林等,雲南省計劃納入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實行“種植有補助,損害有補償”的政策。“如今亞洲象食譜拓寬,将人象生活重疊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有助于實現當地居民收入增加和亞洲象保護共赢。”西雙版納州林草局副局長刀建紅說。
“人象沖突的本質是人與象産生了對土地、食物和水等生态資源的競争。在中國,保護亞洲象需要實現‘人象共存’。這是巨大的挑戰,但中國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西班牙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康牧飒表示,在保護野象方面,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正在規劃建設的亞洲象國家公園将進一步促進人象和諧。《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03日 07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