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各類學曆教育的質量,嚴把質量關,提升學曆“含金量”,才能真正破除學曆鄙視鍊。
▲5月17日,在某大學生就業中心,畢業生在專場招聘會現場咨詢了解崗位信息。圖/新華社
文 | 熊丙奇
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簡稱“非全”研究生),為何不能納入地方人才補貼政策範圍?
近日,山東省青島市、福建省廈門市、河北省石家莊市等地對此作出回應。這幾地的做法其實差不多,都是在機關事業單位招考、國有企業招聘、落戶、就業、創業等方面,“非全”均可享受同等待遇,但在制定高學曆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政策、一次性安家費等人才引進政策時,把“非全”研究生排除在外。按照各地的回應,“非全”研究生雖然也是人才,但不屬于當地主動引進,需要給予激勵、補貼的人才。
各地可自主制定差異化人才引進政策
事實上,上述幾地的做法,并不違背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
因為在招聘時按學曆區别對待求職者,與在具體人才管理、使用中區别對待,是不同性質。當地在招聘時,沒有排除“非全”研究生,對其一視同仁,這遵守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曆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的規定。
而對哪類人才給予補貼,地方則有自主權。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緊缺人才進行補貼,達到吸引人才目的。因此,國家層面也難以對各地實施的差異化人才引進政策,做出統一規定。
▲某大學EMBA畢業典禮上,畢業生們身着碩士學位服頭戴學位帽。圖/IC photo
“非全”研究生為何被差别對待?
當然,也有不少人支持在實施人才引進政策時可以對“非全”研究生進行差異化對待。
在這些支持者看來,“非全”研究生的學曆含金量比全日制研究生要低,如果完全平等對待,對全日制研究生也不公平。
事實上,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用人時沒有對“非全”研究生一視同仁,潛台詞是認為“非全”的招生分數更低、教育質量要求更低,自然就不能和全日制一樣對待。
拿“非全”研究生來說,本來,這隻是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不同,是給受教育者多元的求學方式選擇。按國家要求,“非全”研究生的培養标準應該與全日制完全一樣。如果能真的做到一樣,那學曆也就無高低之别,大大拓寬學生的學習選擇,可以更靈活的方式完成學業、獲得學曆。
而現實中,有的高校“非全”研究生招生、培養标準确實存在比全日制招生、培養标準要低一些的情況,甚至有的學生存在着通過“非全”方式混一張碩士文憑的學曆提升規劃。
因此,要從根本上消除社會存在的唯學曆用人與學曆歧視,必須确保學曆教育的質量。
增加學曆“含金量”才能破除學曆鄙視鍊
現在,社會一定程度上存在學曆鄙視鍊——普通教育學曆高于職業教育學曆,全日制教育學曆高于非全日制教育學曆、繼續教育學曆……這既與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有關,也和不同教育的質量标準不一緻有關。
這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形成一定惡性循環,因某類教育質量把關不嚴,對獲得相應學曆者認可度不高,進一步導緻這類教育的吸引力降低。
要推進破除唯學曆、唯名校用人導向,除了嚴格落實促進公平就業的法律法規之外,必須提高各類學曆教育的質量,嚴把質量關。
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非全日制學曆教育、職業教育、繼續學曆教育的入學門檻都在降低,而要避免以入學門檻論學曆含金量高低,就必須重視從嚴培養,建立嚴格的淘汰制。
如果獲得“非全”研究生學曆難度并不比全日制研究生低,也會促進社會轉變對“非全”研究生的看法,進而也推進我國從“學曆社會”轉向“能力社會”——每個受教育者攻讀學曆,也以提升能力為出發點。
撰稿/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徐秋穎
校對/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