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1
文/一條人文主義狗
音/Crystal
圖/地緣谷
阿拉法特生前在拉姆安拉官邸辦公,有一天,他指着腳下說:“這裡曾是以色列的監獄”。
1994年,曾被以色列占領的拉姆安拉,成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駐地,并被定為臨時首都。
巴勒斯坦臨時首都拉姆安拉
意味着在無休止的中東戰争後,巴勒斯坦人不得不接受聖城耶路撒冷在1967年已經丢失這一事實。
退居臨時首都“以色列軍隊正在北部集結兵力,準備進攻叙利亞”,1966年,當這則消息從遠隔千裡的克裡姆林宮傳到巴勒斯坦時,他的真實性已經顯得不太重要了,此前的種種以阿沖突讓巴勒斯坦人對此深信不疑。
在埃及總統納賽爾将以色列出海口蒂郎海峽強行關閉後,1967年6月5日淩晨7時45分,以色列空軍被迫傾巢出動,對埃及、叙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襲擊。第三次中東戰争爆發。
以色列得到美國廉價的坦克和飛機,蘇聯派出大量軍事顧問,結果龐大的阿拉伯國家在看似弱小的以色列竟然出人意料的不堪一擊,僅僅六天就以失敗告終。以色列陣亡900多人,傷4500人,3個阿拉伯國家陣亡達兩多萬人,傷4萬人。
大獲全勝的以色列不僅占領了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還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收入囊中,控制領土一度擴充了6.5萬平方公裡。
第三次中東戰争形勢
而在此前的千百年間,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恩怨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希伯來人在公元前13世紀遷居巴勒斯坦地區,後因奧斯曼帝國占領該地又被迫流亡歐洲,而希伯來人就是猶太人的遠祖。1894年,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主張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故鄉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至此,“猶太複國運動”拉開帷幕。
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返回巴勒斯坦
在其倡導下,從1944至1948年,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巴勒斯坦地區已經生活着60萬猶太居民。這種暴增的外來人口與世居當地千年的巴勒斯坦人發生沖突。從此,為争奪生存地盤與聖城耶路撒冷而進行的戰争在中東正式上演。
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西牆祈禱
就在猶太人宣布建國的第二天,戰争就毫無懸念的如期而至。
第三次中東戰争前後:
1948年,阿拉伯聯盟七國集結4萬多軍隊,主動進攻以色列。以阿第一次較量拉開帷幕。
1956年,以色列與埃及為争奪蘇伊士運河通行權起沖突,聯合英法,與埃及展開第二次大規模軍事角力。
1973年,埃及和叙利亞為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第四次中東戰争爆發。
以色列士兵炮轟戈蘭高地
1982年,以色列空襲巴解組織遊擊隊,引發第五次中東戰争。
五次中東戰争後,巴以領土面積早已經與1947年聯合國決議背道而馳。以色列由原先的1.52萬平方公裡擴大到今天的2.574萬平方公裡,而巴勒斯坦相應失去了原本領土44%的控制權,退縮到僅剩約旦河西岸和東南沿海飛地加沙兩塊6220平方公裡的殘磚片瓦。
巴以領土變遷
第三次中東戰争無疑具有轉折作用。在這次戰争後的1980年,以色列通過立法規定耶路撒冷為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八年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與以色列針鋒相對。
鐵絲網後的金頂清真寺
抛除信仰上耶路撒冷的無可替代,巴勒斯坦人當時面臨的實際問題則更加迫在眉睫。以色列軍隊全面接管耶路撒冷後,開始驅逐城内的阿拉伯人,盡管他們再三承諾被占領地區的居民如果自動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多數人沒有接受。100多萬巴勒斯坦人随後流離失所。
耶路撒冷分區
喪失聖城的巴勒斯坦人過着居無定所的生活,當意識到收複耶路撒冷并非一日之功的時候,1994年,他們選擇了拉姆安拉這個臨時首都栖身。
在頻繁的戰争中,一個纏着黑白或紅白相間的方格頭巾的戰士逐漸為巴勒斯坦人熟知,他就是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至于頭巾顔色的含義,他曾解釋說:“白色代表居住在城裡的居民,紅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貝都因人,而黑白方格則代表農民。”
亞西爾·阿拉法特,1959年建立巴解組織最大派别法塔赫,199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這種被刻意疊成巴勒斯坦地圖樣子的頭巾,後來成為他身份的獨特标識和對巴勒斯坦人民深厚感情的象征。
以色列人每年都要慶祝耶路撒冷日,以紀念來之不易的首都。與此同時,化裝後的阿拉法特也帶領巴解組織穿梭于熱鬧非凡的猶太人街道,數十年如一日的進行遊擊戰,由于當地阿拉伯人寥寥無幾,沒有廣大的群衆基礎,所以他們隻能打一槍就跑,返回拉姆安拉歇腳并作必要的補給。
差距咫尺天涯
走出耶路撒冷,一路向北,一座建立在荒涼上的城市映入眼簾,不同于以往戰争洗禮過的城市,拉姆安拉所見全然不是想象中的破敗景象,城内的柏油馬路寬敞整潔,街邊超市商品充足,物價比以色列要低,餐飲價格甚至要低一半以上。
馬納拉廣場
當地生活所需的水電、物資供應幾乎全部來自以色列,購物使用新謝克爾,也是來自以色列的貨币。巴勒斯坦《日子報》記者曾說,這實際上是巴方的“軟肋”,一切都得依靠以色列,這樣就很容易被以色列人卡住脖子。
而在耶路撒冷還沒有被以色列握在手裡的時候,一座名叫特拉維夫的城市已經在猶太人辛勤的拓荒中成長為國際大都市,并長期承擔着以色列臨時首都的作用。
在希伯來語中,特拉維夫意為“春天的小丘”,外來者身份讓猶太人深受雅法當地居民的排擠,1909年,他們在雅法的北面開辟了這塊用以聚族而居的處女地。特拉維夫在建城之初僅僅被看作雅法的郊區或卧城,創建者們受到當代歐洲花園城市運動的影響,設計了寬闊的林蔭大道。
從特拉維夫遠眺地中海
盡管在之後的動蕩中,特拉維夫先後經曆奧斯曼帝國驅逐猶太人、巴以摩擦沖突,城市發展屢遭中斷,但随着猶太移民的增多,城市逐漸繁華并建立自己的港口。1950年,早已超越雅法的特拉維夫與之合并,成立特拉維夫-雅法市,合并後城市面積擴大到42平方公裡。
兩國臨時首都比較
與耶路撒冷不同,特拉維夫的嚴肅性随着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腳步逐漸被沖淡,城市内到處可見購物商店和豪華酒店,海濱步行道擁有無數的夜總會和酒吧,讓以色列人以豐富的夜生活著稱。
特拉維夫夜景
而近在咫尺的拉姆安拉與之相比卻黯淡許多,五星酒店在2008年才出現在這座城市的街頭,雖然好評如潮且價格僅為特拉維夫的一半,但受動蕩的局勢影響,2016年入住率還是比八年前下降了四分之一,僅為六萬多人。
1993年巴以簽訂的《奧斯陸協議》原本讓巴勒斯坦人看到了一線希望,但十幾年過去了,巴以局勢仍在原地打轉,進出城市的遊客仍然要忍受隔離牆駐兵的百般盤問,人們在毫無生機的現實中也越來越失望。
青年鑿穿巴以隔離牆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拉姆安拉名義上是一座自治城市,但實際上卻缺乏像特拉維夫那樣穩定的安全,以色列士兵可以随時進城巡查搜捕,當地30多萬居民沒有自由和主權可言。
首都複國之路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并計劃下一步将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由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
這種表态一改美國過去幾十年“中立人”角色,瞬間引起輿論嘩然。
作為阿拉法特的繼任者,現任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同樣也是一位堅定的首都複國者,他說“我将沿着阿拉法特的足迹,繼續為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而奮鬥”。
馬哈茂德·阿巴斯,現任巴勒斯坦總統。
但今時不同往昔,阿拉法特建立的短暫和平在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被刺後灰飛煙滅。蘇聯的瓦解也讓巴勒斯坦深感無依無靠,特朗普力挺以色列的這一表态,更讓國際風雲變幻莫測。
承認以色列的穆斯林國家逐漸增多
中東其它阿拉伯國家似乎也厭倦了争戰不休的生活,紛紛摒棄利劍,與曾經的敵人握手言和。沒有了中東盟友的鼎力相助,我們不僅要問,巴勒斯坦收複首都還有希望嗎?
在今天的拉姆安拉,一座頗富藝術氣息的白色建築格外引人注目,巴勒斯坦前總統阿拉法特就長眠其中。
有着“中東不死鳥”之稱的阿拉法特在2004年突然病逝巴黎,随後葬在拉姆安拉,人們無不感歎:聖城尚未收複,“不死鳥”就滿懷遺憾地離開了。
阿拉法特逝世九周年紀念日,巴民衆自發舉行追悼活動
走進阿拉法特墓,陵寝設計耐人尋味,棺椁下面别出心裁地鋪設有鐵軌,意味着死者不會在此長期停留。陵墓外牆的一塊瓷磚上醒目地寫着:這裡距離耶路撒冷15公裡。
參考資料:
1947年聯合國關于巴以分治的181号決議
李成剛《大漠硝煙―第三次中東戰争紀實》
地緣谷更多文章 | 黑龍江對岸哪來的猶太自治州?
(本文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