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以顔回為首的“孔門十哲”,而在另外62人中也不乏能人,如吳起的老師曾參、孔子侄婿南宮适,還有那個和梁羽生小說人物同名的澹台滅明,可以看到,孔子的這幾個弟子的姓氏放到現在,也是不多見的。但是,在孔子七十二賢中,還有更多看起來很稀有的姓氏。
仲由,字子路,魯國人。在仲由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号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世代相傳至今。
宰予,字子我,魯國人。據《元和姓纂》和《姓解》載,春秋時期有周公旦的後裔周公孔在周朝擔任太宰,故被稱為宰孔、宰周公。他的後代以祖上的官職作為姓氏,稱宰氏,成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
言偃,字子遊,春秋末吳國常熟人。在言偃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言氏,世代相傳,史稱言氏正宗。言氏族人大多尊奉言偃為得姓始祖。
蔔商,字子夏,衛國人。蔔(讀音作bu 3聲),是一個極其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二位,人口約五十一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38%左右。
颛孫師,字子張,陳國人。起源于春秋時的陳國。據《尚友錄》載:“陳公子颛孫仕晉,子孫氏焉”。颛孫氏是春秋時代的陳國公族,上古聖君虞舜妫姓的後裔,颛孫從陳國到晉國去做了官,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颛孫,稱颛孫氏。
澹台氏,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時期,魯國大儒孔子有一個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于澹台湖(今江蘇吳縣);另一說是居于澹台山(今山東嘉祥),遂以湖(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台滅明。其後裔子孫遂以“澹台”為姓氏,稱澹台氏,世代相傳至今。
宓氏,名不齊,字子賤。宓(Fú,Mì)姓出自上古的伏(宓)羲氏,與伏姓的源流是一樣的,是伏(宓)羲氏的後裔。宓姓始于遠古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因宓(Fú 古音伏,今多讀 Mì 音蜜)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後子孫稱宓姓。伏羲,古代的時候作宓羲,又作庖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他的後代有宓(伏)和包兩個姓。所以說伏姓和宓姓實際上是一個姓。如漢代人伏生,也叫做宓生。
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春秋時吳國君主的後人有漆雕氏。周代吳國公族中分化出來的一支部落,其部落人以部落名命姓,稱漆雕氏。春秋時期魯國出過不少漆雕氏,以漆雕開最為有名;其後代以漆雕為姓,并奉漆雕開為漆雕姓之始祖。後來漆雕複姓就簡化成單姓漆氏。
壤驷赤,字子徒,漢族,春秋秦國人。秦國上邽有個人叫壤驷赤。他從秦國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壤驷赤很用功讀書,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驷可能是秦國貴族中的一支姓氏,但此後就不再見有人被史書記載的了。據古人考證,因為這個姓改成了單姓壤。《姓氏考略》中就說:“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後,以壤驷赤之壤為單姓。
石作蜀,字子明。石作氏,是秦國早期的貴族世家複姓,原居秦邑(今甘肅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語》中稱為石子蜀。在石作蜀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賢祖姓氏省文簡化為單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三隴石氏。
後處,字裡之。後姓是指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另外傳說炎帝後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後土,其後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後氏;另外西周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郈,他的後代以邑名為氏,稱為郈姓;後來省去右邊的邑旁為後氏,稱後姓。
縣成,字子祺。起源于春秋戰國年代,據說是山東懷慶府,《史記》中有孔子七十二賢人有縣成 ,縣亶.現在天水市有縣家路村.縣姓分布于天水上河村,甘泉,街亭.北道,現在隴西,秦安,蘭州等地有此姓。
叔仲會,字子期,執筆侍孔子。《通志氏族》載:姬姓,魯公子牙之後也,公孫茲生得臣、彭生,得臣為叔孫氏,彭生為叔仲氏。
公西輿如,字子上,公西蒧,字子上(尚)。公西一姓,據《姓氏尋源》記載,出自春秋時魯國公族,為季孫氏的支子後裔所改,以公西為氏,稱公西姓。公西氏在春秋時代也是魯國的一個公族,出自權高名重的季孫氏,算起來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
孔子七十二賢中,尚有一些目前比較稀少的姓氏,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中國姓氏數量衆多,曆史源遠流長,筆者也很榮幸的七十二賢中的一個同宗,隻不過不在上面列舉的之内,不知道讀者朋友有沒有恰好是以上幾個姓氏之一的呢?
中華民族曆史上的姓氏曆來有百家姓之說,常雲:“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中國人見于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姓氏作為中國民間文化的一種特珠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響着中國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這些年來,也有看到新聞說,一些家長自創姓氏,複姓,有些誇張的甚至用一個遊戲的名字來起名,這種做法,筆者是不贊成的,不知道讀者您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