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是什麼意思?◆ 白衣卿相 【“白衣卿相”原來是推重進士的稱号】,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許輝是什麼意思?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 白衣卿相 【“白衣卿相”原來是推重進士的稱号】
>> “俊乂(yì)”即賢才。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 布袋 【“布袋”原來是上門女婿的谑稱】
>> ,“畀(bì)”是給的意思
◆ 慘綠少年 【“慘綠少年”為何形容風度翩翩的男子】
>> 以黪衣蒙之,謂之‘涼衫’。”“黪衣”即淺黑色的衣服。“黪”引申而指淺色,所謂“慘綠”即“黪綠”,即淺綠色
◆ 鹑衣百結 【“鹑衣百結”為何比喻衣衫破爛】
>> 明代戲曲作家王錂改編的《尋親記》一劇中寫道:“古雲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原憲鹑衣百結,顔子箪瓢陋巷。
◆ 膽小如鼠 【“膽小如鼠”的“鼠”原來指鼷鼠】
>> 三國志·魏志·杜襲傳》中有“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之句,“莛(tíng)”是草莖,以莛撞鐘,鐘如何能響?
◆ 奉正朔 【“奉正朔”為何表示對王朝的效忠】
>> “正”讀zhēng,是一年之始;“朔”是一月之始。
◆ 公社 【“公社”原來指官家的祭祀場所】
>> 公社,孔穎達解釋說:“以上公配祭,故雲公社。”
◆ 海屋籌添 【“海屋籌添”為何是祝壽之詞】
>>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這是戰國以來根深蒂固的神山傳說,古人因此把海上仙人居住之地稱作“海屋”,正如唐代詩人盧照鄰詩中所詠:“海屋銀為棟,雲車電作鞭。”
>> 《淮南子·說林訓》所闡發的哲理:“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
◆ 紅男綠女 【“紅男綠女”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 。但是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公服制度:朱,紫,绯(fēi,深紅色),
>> 綠,青。
>> 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淺绯色,六品着深綠色,七品着淺綠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淺青色。
◆ 揮霍 【“揮霍”原來是形容雜技表演】
>> 更為有趣的是,“霍亂”這個病名也跟“揮霍”一詞有關。“霍亂”其名早在《黃帝内經》的《靈樞》篇中就已出現,岐伯告訴黃帝人體有五亂:亂于胸中,亂于心,亂于肺,亂于腸胃,亂于臂胫,亂于頭。其中亂于腸胃就叫“霍亂”。
◆ 徽号 【“徽号”原來是旌旗】
>> 君王的旌旗上畫有日月,稱作“常”或“太常”;諸侯的旌旗上畫有相交的兩條龍,并有鈴铛用來聚集衆人,稱作“旂(qí)”;
◆ 禍水 【“禍水”原來指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
>> 宋太祖趙匡胤半是取悅、半是炫耀地向後蜀皇帝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詢問後蜀敗亡的緣由,花蕊夫人口占一絕:“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中國朝代滅亡的原因,古代的男權社會一概推诿到女人頭上,卻被花蕊夫人一語道破天機。“
◆ 佳城 【“佳城”原來指墓地】
>> 佳城”,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好的城市。其實這是一個委婉語,把人死後的墳墓或墓地稱作“佳城”。今天已不再使用這個稱謂,但是“佳城”是古詩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和典故,如果不了解它的含義,很多詩文都讀不懂。
◆ 餞行 【“餞行”原來首先要祭路神】
>> 祭祀路神稱“祖”,又稱“祖道”。之所以叫“祖”,一說認為“祖”通“徂(cú)”,前往;還有一說認為“祖”是始的意思,遠行之始,因此要祭祀路神。“軷(bá)”也是路神之祭,道路艱險,遠行之人或者堆土成山,或者将祭牲放置在土堆上,祭祀完畢後,再用車輪碾過祭牲,表示行道已無艱險。
◆ 嬌客 【“嬌客”原來指秦桧的女婿】
>> 中國民間把女婿昵稱為“嬌客”,顧名思義,女婿很嬌貴。而且,古代把女子出嫁叫“歸”,《詩經·桃夭》中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名句。女子“歸”到夫家,那麼未歸之前,女兒就作為“客”居住在娘家;已歸之後,女婿再來娘家也叫“客”。女婿的地位在古代中國可見一斑。
◆ 節哀順變 【“節哀順變”隻能用于慰問遭父母之喪的友人】
>> 節哀順變 【“節哀順變”隻能用于慰問遭父母之喪的友人】
>> 第三,“愠(yùn)”指心中郁結,已比悲哀的程度要輕,節哀就是要順着孝子的悲哀之情,漸變而為“愠”。
◆ 金聲玉振 【“金聲玉振”原來指奏樂從始至終】
>> “金聲玉振”這個成語今天已很少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之中,但是書面語中還常常使用,多用來形容音韻的響亮、和諧,也用來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 《孟子·萬章下》篇記錄了孟子的一段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肉”指肉聲。“三籁齊鳴”,
◆ 苦酒 【“苦酒”原來是醋的别名】
>> 苦酒 【“苦酒”原來是醋的别名】
◆ 老虔婆 【“老虔婆”為何是對老年婦女的詈詞】
>> 中國民間有“三姑六婆”之說,形容那些不務正業的婦女。據元末明初著名學者陶宗儀所著《南村辍耕錄》一書記載,“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以占蔔、算命為生的女人),“六婆”是指牙婆(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而從中取利的婦女)、媒婆、師婆(即巫婆)、虔婆、藥婆(即女巫醫)、穩婆(即接生婆)。
◆ 内人 【“内人”原本就是指妻子】
>> 《觀家人腌菜戲成四十韻》一詩,其中吟詠道:“茹蔬貧宦慣,蓄旨内人工。”“旨”是美味的食品,這句詩誇贊自己的妻子擅長制作
◆ 逆鱗 【“逆鱗”為何比喻人主之怒】
>> 陸遊有幾首題為《野興》的詩,其中一首吟詠道:“虛名僅可欺橫目,戆論曾經犯逆鱗。”“橫目”指百姓,“戆(gàng)論”指倔強、剛直之言。
◆ 噴嚏 【“噴嚏”古時就指被人想念】
>> 《詩經·終風》是一首棄婦思念丈夫的詩篇,其中吟詠道:“寤言不寐,願言則嚏。”寤(wù),睡醒;寤言,睡醒後自言自語,但卻無人回應;願,思念;願言,殷切思念的樣子。
>> 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載,西漢開國功臣樊哙向陸賈詢問:“自古人君皆雲受命于天,雲有瑞應,豈有是乎?”陸賈回答道:“有之。夫目瞤得酒食,燈火華得錢财,乾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小既有征,大亦宜然。”眼皮跳動會得酒食,燈燭結花會得錢财,喜鵲叫會來客人,蜘蛛聚集則百事順利。可見在古人看來,這些征兆都是經過了驗證的。
◆ 蚍蜉撼大樹 【“蚍蜉撼大樹”的“蚍蜉”原來是大螞蟻】
>>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塾”“庠(xiáng)”“序”“學”是由低到高、不同級别的學校名稱。
>> 蚍蜉之子,而成大垤”
◆ 青蚨 【“青蚨”為何是錢的别名】
>> 青蚨 【“青蚨”為何是錢的别名】
>> 比如唐代詩僧寒山在題為《詩》的一首詩中吟詠道:“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絹。”黃絹指佛教經卷。
◆ 窮鬼 【“窮鬼”原來并不窮】
>> 窮鬼乃是帝王之子,因此明清時期又稱“窮鬼”為“窮神”。
◆ 雀角鼠牙 【“雀角鼠牙”為何比喻因小事而争訟】
>> 雀角鼠牙 【“雀角鼠牙”為何比喻因小事而争訟】
>> 厭浥(yā yì),潮濕;行露,道上的露水;墉(yōng),高牆。
◆ 裙帶關系 【“裙帶關系”最初專指因夫人得官】
>> 裙帶關系 【“裙帶關系”最初專指因夫人得官】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床笫之言不逾阈。”“阈(yù)”指門檻,夫妻之間在床上說的話不能超出卧房的門檻。蔡卞卻“先謀之于床笫,然後宣之于廟堂”,也難怪同僚們引以為恥。
◆ 人妖 【“人妖”原來指人為的災禍】
>> 人妖 【“人妖”原來指人為的災禍】
>> 左傳·宣公十五年》中說:“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
◆ 孺慕之情 【“孺慕之情”為何比喻哀悼父母】
>> 孺慕之情 【“孺慕之情”為何比喻哀悼父母】
◆ 嗾使 【“嗾使”原來是使喚狗】
>> “嗾”讀作sǒu,《說文解字》:“嗾,使犬聲。
◆ 體無完膚 【“體無完膚”原來是形容身上的刺青】
>> 錾(zàn)”,雕刻
◆ 同室操戈 【“同室操戈”和“入室操戈”有什麼區别】
>>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總結出“入室操戈”這個成語,比喻就對方的觀點反駁對方。
◆ 兄台 【“兄台”為何是對朋友的敬稱】
>> 。朋輩之間互稱“兄台”也是敬稱,是對對方的恭維,恭維對方很快就要做大官的意思。這就是“兄台”這一稱謂的由來,跟台上、台下毫無關系。
◆ 學究 【“學究”原來指科舉考中者】
>> 學究”從“學究一經”的科目引申為考中此科的人。
◆ 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盜的原來是一口大鐘】
>> 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盜的原來是一口大鐘】
>> 原來,這個成語的原型并不是“盜鈴”,盜的是一口大鐘,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篇:“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範氏是晉國大夫,在晉國内亂中被滅。在這個故事中,得鐘的百姓因為鐘太大,于是想毀掉後再背走,可想而知毀鐘的聲音巨大。如果說這個人不知道毀鐘會發出巨響,于情于理不合,《呂氏春秋》講的這個故事其實是想隐喻一個道理,即高誘所解釋的:“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是用于勸谏國君,不要捂住耳朵,怕聽到别人說自己的過錯。
◆ 晏駕 【“晏駕”為何代指帝王之死】
>> “晏駕”是個很有趣的詞,代指帝王之死。
>> 帝王所乘的車子稱“駕”,規模最大的儀仗隊稱“大駕”,這都好理解;那麼“晏”是什麼意思呢?“晏”是晚的意思,比如“晏食”即晚食。
>> “晏駕”,宋代學者姚宏注解說:“晏,晚也。日暮而駕歸大陰也,謂死亡也。”“大陰”即“太陰”,指地下。不過鮑彪則解釋說:“天子當早作,而方崩隕,臣子之心猶謂宮車晚出。”天子本來應該上早朝,駕崩後當然無法上朝,因此臣子心中就想:這不過是天子的車駕晚出來一會兒而已。這當然是婉辭。
>> “宮車一日晏駕”,“捐館舍”,“填溝壑”,這三種表述都是死亡的委婉語。
◆ 藥石之言 【“藥石之言”為何比喻勸人改過的話】
>> 中國人把勸人改正錯誤、悔過自新的話稱作“藥石之言”。
>> “藥”是藥劑,這個容易理解;“石”則指石制的針,也叫砭石。
>> 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孟孫、季孫、臧孫都是魯國有勢力的卿,這一年孟孫死後,臧孫前去吊喪,“哭甚哀,多涕”。他的趕車人對他說:“孟孫之惡子也,而哀如是!季孫若死,其若之何?”孟孫很讨厭你,你還如此悲傷;那麼如果愛你的季孫死了,你又将會如何悲傷啊!臧孫回答說:“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孫死,吾亡無日矣。”“疢(chèn)”是熱病,“疾疢”即病害。臧孫将季孫對自己的愛比作病害,将孟孫對自己的厭惡比作藥石。再沒有痛苦的病也比不上砭石治療時的疼痛,因為砭石治病可以讓我活下來,而季孫愛我就像沒有痛苦的病,反而更有毒害。孟孫這一死,我的日子也不多了!
◆ 野合 【“野合”原來指不合禮儀的婚姻】
>> 野合 【“野合”原來指不合禮儀的婚姻】
>> 在今天人們的日常口語尤其是網絡語言中,“野合”是一個極其粗俗的詞彙,意思是男女在野外交媾。但這個詞在古代卻隐含着非常豐富的婚姻方面的禮儀,而且也完全沒有今天這樣粗俗的含義。
>>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纥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纥,母親叫顔徵在。《孔子家語·本姓解》一篇則記載得更加詳細:“纥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顔氏。顔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顔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将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陬(zōu),春秋時魯地,叔梁纥求婚時擔任陬大夫一職。《孔子家語》的這個故事明白如話,雖然并沒有出現“野合”一詞,但叔梁纥“年長”,而顔徵在乃顔氏最小女的記載,為《史記》中“野合”一詞埋下了伏筆。
>> 古人三十曰壯,該有妻室,故稱“壯室”;古代女子十五歲要舉行笄禮,“笄”是簪子,用簪子把頭發挽起來,表示成年,“初笄”意為始加笄,女子剛剛成年。
>> 張守節《史記正義》:“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司馬貞和張守節的意思是說,叔梁纥已過了六十四歲,而顔徵在卻還不到十五歲,不符合成婚的禮儀,故稱“野合”。
>> 就中國古代而言,締結婚姻必須走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種禮儀規定,
◆ 夜貓子 【“夜貓子”原來指鸱鸺這種怪鳥】
>> “夜貓子”這個日常俗語,今天隻用來比喻那些喜歡熬夜的人,但在古代,“夜貓子”卻是一種真的鳥兒,而且名字很古怪,叫作“鸱鸺(chī xiū)”。
◆ 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
>> “三不知”是指對事情的發生、過程和結果這三方面都不知道。
◆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都改了哪些字】
>> 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可以使詩文更增添光彩,這個改字的人就被稱作“一字師”或“一字之師”。這個稱謂今天還在使用,但更多的是使用比喻義,不再像古人一樣真的隻是改動一個字。
>> 三衣”指僧人的大衣、上衣和内衣,“膜拜”指舉手加頭,長跪而拜,可見對這一改動的佩服。
◆ 衣缽 【“衣缽”原來是佛教十八種道具中的兩種】
>> 衣缽”本來指佛教師徒之間傳授的法器,今天多用作比喻義,比喻傳承下來的思想、學問或技能。
>> 。這十八種道具中,最重要的是三衣和缽,因為有了這兩樣道具,就可以滿足最基本的修行生活,因此稱作“三衣一缽”。
>> “三衣一缽”省略稱之為“衣缽”,比丘入滅之前,要将這兩種道具傳授給門人,作為傳法的信物,因此稱作“傳衣缽”。
◆ 以有易無 【“以有易無”原來是性關系的隐語】
>> 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意思是您死了老公沒有了性生活,幹脆嫁給我吧!這句話因此是性關系的隐語。
◆ 英雄氣短 【“英雄氣短”原來是對科舉考試的譴責】
>> “英雄氣短”一詞,後世用來形容有才能或者有志向的人因遭遇困厄或者沉溺于兒女私情而喪失進取心。氣短正是比喻意氣沮喪。不過在蘇丕的眼中,科舉考試卻“最易短英雄之氣”,而他的英雄觀則是隐居不仕,甚至連城市都不入。
◆ 欲壑難填 【“欲壑難填”原來是對新生兒的預言】
>> 後世将貪污行為稱作“貪墨”,即由叔魚之罪而來。
◆ 冤家 【“冤家”可恨又可愛】
>> “冤家”一詞有兩個義項:一個是仇人,比如“冤家路窄”“冤家相見,分外眼紅”“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個是情人,比如“你這個天殺的冤家”。
>> 據唐朝張鷟在《朝野佥載》一書中的記載,南朝梁的簡文出生的時候,志公對梁武帝預言道:“此子與冤家同年生。”剛好這一年侯景也出生了,志公所說的“冤家”即指侯景。侯景後來叛梁,圍攻建康(南京),梁武帝蕭衍被困,活活餓死。
>> 因此侯景就是梁武帝的“冤家”。
>> 古籍《煙花記》中曾詳細區分了“冤家”的六種情形:“冤家之說有六。情深意濃,彼此牽系,甯有死耳,不懷異心,所謂冤家者一。兩情相系,阻隔萬端,心想魂飛,寝食俱廢,所謂冤家者二。長亭短亭,臨歧分袂,黯然銷魂,悲泣良苦,所謂冤家者三。山遙水遠,魚雁無憑,夢寐相思,柔腸寸斷,所謂冤家者四。憐新棄舊,孤思負義,恨切惆怅,怨深刻骨,所謂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觸景悲傷,抱恨成疾,迨與俱逝,所謂冤家者六。”這六種情形一種比一種程度深,最後竟至于想同歸于盡,可見“冤家”不僅恨極生愛,而且愛極也可以生恨啊!
◆ 月旦評 【“月旦評”為何代指品評人物】
>> “朱紫由其月旦”,朱是正色,紫是間色,“朱紫”因此比喻正邪、是非、善惡。“月旦”即品評人物之意,又稱“月旦評”,今天文人雅士的宴席之上,點評、論說人物還常常用到這個古雅的詞彙。
◆ 月黑風高 【“月黑風高”原來出自兩項罪名】
>> “徒”即徒刑,将犯人拘禁起來服勞役。據《隋書·刑法志》載,這項罪名始于北周五刑:一曰杖刑,二曰鞭刑,三曰徒刑,四曰流刑,五曰死刑。
>> 一位朋友的詩是:“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另一位朋友的詩是:“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可見宋代時這四種行徑都屬于徒刑以上的罪名,“月黑風高”的成語即由此而來。輪到了歐陽修,隻聽他慢條斯理地吟道:“酒粘衫袖重,花壓帽檐偏。”衆人一聽大惑不解,就問他這算是什麼罪名。歐陽修答道:“當此時,徒以上罪亦做了。”
◆ 雜種 【“雜種”之類罵人話的起源】
>> “王八”這句罵人話來源更加複雜,共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出自《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颡,狀貌偉然。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裡人謂之‘賊王八’。”“颡(sǎng)”是額頭。王建幹盡了壞事,因他排行第八,因此被人稱為“賊王八”。
>> 第二種說法出自唐朝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清人顧張思所著《土風錄》載:“或雲黃巢兄弟八人,皆無行,販私鹽為生,故詈人曰黃八,音轉為霸。”
>> 第三種說法出自清人趙翼所著《陔馀叢考》一書:“明人小說又謂之‘忘八’,謂忘禮、義、廉、恥、孝、弟、忠、信八字也。”這八種封建社會所提倡的德行合稱為“八德”,忘了這八項基本道德的人就是“忘八”,“忘”“王”同音,“忘八”後來就變成了“王八”。
>> 除了赤裸裸的罵人話之外,“王八”還有另外兩個比較隐晦的義項,一個是婦女有了外遇,她的丈夫就被叫作“王八”。這裡的“王八”就是烏龜。還有一個義項是指妓院中的仆役,有時老鸨的丈夫也被稱作“王八”。
◆ 在劫難逃 【“在劫難逃”的“劫”是多久】
>> “劫”是一個時間概念,是梵語“劫波”的簡稱,意為極久遠的時節。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曆若幹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作一“劫”。
◆ 斟酌 【“斟酌”本是兩種倒酒方法】
>> :酒倒得不滿叫“斟”,倒得溢了出來叫“酌”,所謂“斟酌損益”是也
>> 。因此,倒酒的時候,“斟”得不滿了要再加一點,“酌”得過多了要再減一點,貴在适中,所以需要反複掂量,把酒倒得恰到好處,故稱“斟酌”。這就是“斟酌”一詞的本源。
◆ 指桑罵槐 【“指桑罵槐”原來是對官府的刻骨詛咒】
>> 指桑罵槐 【“指桑罵槐”原來是對官府的刻骨詛咒】
>> “桑間濮上”就用來形容男女幽會的地方。
◆ 鐘馗 【“鐘馗”之名是怎麼來的】
>> ‘懸畫月令,十二月,宜鐘馗迎福,驅魅嫁魅。’按此知世傳鐘馗嫁妹乃嫁魅之訛。”
◆ 竹報平安 【“竹報平安”為何指報平安的家信】竹報平安
>> 因為北方不産竹,所以童子寺裡的這叢竹子就顯得十分珍貴,司事僧才每天向寺裡報告竹子還平安活着呢。正如清代學者鄭志鴻在《常語尋源》一書中所說:“北都即今太原地,無竹,故珍貴如此。”
>> 此處的“竹”已非童子寺之實指的“竹”,更不是央視主持人所理解的竹簡,而僅是象征意義,代指家信。
◆ 縱橫捭阖 【“縱橫捭阖”的“縱橫”是指豎、橫嗎】
>> 先說“捭阖”。“捭(bǎi)”的本義是兩手橫擊,引申為分開;“阖(hé)”指關閉。
>> 所謂“捭阖”,即指用語言去分化、拉攏對方,是一種遊說之術。
>> 再說“縱橫”。“縱橫”乃是合縱、連橫的縮略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