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華詩詞經典誦讀篇目

中華詩詞經典誦讀篇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02:26:47

中華詩詞經典誦讀篇目?思想者小傳周聖偉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詞學》雜志編委,全國大學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及上海分會副會長講授曆代散文、唐詩、宋詞、金庸武俠小說研究、舊體詩詞寫作、經典詩詞與人生等課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華詩詞經典誦讀篇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中華詩詞經典誦讀篇目(誦讀一遍是不夠的)1

中華詩詞經典誦讀篇目

思想者小傳

周聖偉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詞學》雜志編委,全國大學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及上海分會副會長。講授曆代散文、唐詩、宋詞、金庸武俠小說研究、舊體詩詞寫作、經典詩詞與人生等課程。

這個系列講座的主題是“思想點亮未來”,按我的理解是,未來要光明亮麗,得有思想準備,得有思想武器,得有思想指引。

寬泛點說,思想這個詞的内涵,有抽象與具體兩個不同的層面。抽象層面的思想往往是指以特定的角度、觀念、方法去考察解釋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如孟子的“仁政”、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薩特的“存在主義”等。這類思想有既定的思考認識軌道、自成體系,是大學問,有大作用,深刻影響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屬于“高大帥”的層級。具體層面的思想每個人都有,你平時想什麼、思考什麼,也就是思和想。俗話說的“日思夜想”,也是這個意思。

這次講座就是談談具體的思和想,主要側重于在學習古代詩詞的時候,要自覺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以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和收益,從而讓你的思和想點亮古詩詞的閱讀。

這幾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很紅火。我連續數年參與了上海賽區的選手選拔工作。據我觀察,央視這個節目的詩詞考察範圍,主要是中小學教材中所選的篇目;考察形式,主要是記憶和背誦。

我個人認為,它的考察範圍還應有所拓展,考察形式則應添加對詩詞内涵的理解、認識、運用乃至發揮。記憶、背誦隻是我們學習古詩詞的途徑和基礎,而不是目的。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汲取積澱在其中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生存智慧、生命意識、創作經驗、審美經驗等養分,作為今天現實生活的借鑒參考。

■蘇東坡《水調歌頭》開頭有兩句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實際上,這兩句詞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李白又是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變化而來的。再往上追溯,這也不是張若虛的創造。屈原早在《天問》裡就說過:“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蘇東坡的這兩句詞,經曆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後繼、反複提煉,彙聚了前代詩人的才華和情思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是柳宗元的心靈世界。柳宗元當年考取進士後雄心滿滿,參加了一個政治革新集團。唐憲宗上台後起用親信官僚,革新集團的領袖王伾、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個主要成員被貶往荒僻的地方,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江雪》即是作者“哀”與“怒”的具體表達。柳宗元要借此宣示:我不怕嚴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這個世界上,堅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一場春雨”及時到來,卻可折射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一本典籍、一首詩詞,表面上看是一個作家寫的,但往往彙聚了一個時代、一個行業許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

我們知道,《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他的軍事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春秋時期諸侯争霸、弱肉強食的時代背景,沒有晉楚城濮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戰例,孫子的這些軍事思想是不可能産生的。同時,與孫子同時代或者前後時期差不多的好多軍事家,如晉國的先轸、楚國的子玉等,也打過不少的漂亮仗。一定意義上說,《孫子兵法》是集中了這一時代軍事家的集體智慧。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看起來是明代才出現的中醫藥百科大全書,但裡面有沒有扁鵲的功勞?有沒有華佗的功勞?有沒有張仲景的功勞?有沒有孫思邈的功勞?雖然《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但它也是曆朝曆代名醫的醫術、經驗、探索與智慧的彙總。

同樣,經典詩詞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大家知道,蘇東坡《水調歌頭》開頭有兩句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的人賞析文章時對它大加贊美,說蘇轼“想落天外,才氣超然”。實際上,蘇東坡這兩句詞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李白又是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變化而來的。

再往上追溯,這也不是張若虛的創造。屈原早在《天問》裡就說過:“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蘇東坡的這兩句詞,經曆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後繼、反複提煉,彙聚了前代詩人的才華和情思。

文學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改造而來;辛棄疾《賀新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兩句,是對李白“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旨意的具體發揮。

許多詩詞經典,是在承傳前人基礎上的創造革新。所以,讀書一定要讀名家名作,背誦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為其中的積澱深厚。

大家應該都讀過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國詩詞大會》也多次拿這首詩出題,但題型基本上是考記憶或背誦詩句,且主要聚焦于“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兩聯。實際上,對這首詩的學習不能隻停留在記憶層面,也不能僅着眼于中間四句。在不少人看來,開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句寫得更好。這兩句詩看起來平實,卻充分體現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

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對雨最敏感的是農民。雨下的時節不對、數量不當,就會釀成旱災或澇災,會直接影響生計。所以,民諺說“一場春雨貴如油”。杜甫盡管官職低微,但也有俸祿,不用完全靠天吃飯,卻對及時而來的一場春雨滿懷欣喜。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這場雨下來,土地能喝飽,莊稼能長好,農民有收成有飯吃,國家的賦稅收入也相應有保證。

這場好雨,不僅滿足了當時農民的期待,也讓我們深切體悟到杜甫對社稷、對農民的關切。世人一直說杜甫憂國憂民,絕不是空泛的贊揚,而真切反映在他的許多篇章和詩句中。

“雪地釣魚”看似孤寂,卻能聯想到政治鬥争的殘酷

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如果光是記誦而不去思考探究的話,往往事倍功半,沒有多少效用,甚至會迷失方向,喪失興趣和動力。當然,隻是胡思亂想而不踏踏實實地讀書學習,時間長了腦子要出問題。

要讀懂一首詩,需要我們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曆遭遇、具體的寫作因由等,并在此基礎上盡量作一些廣泛的聯想、深入的思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但有些讀者未必真正讀懂了這首小詩,也未必思考過柳宗元為什麼寫這首詩、為什麼要這樣寫。

這首詩裡有山、有鳥、有路、有雪、有船、有雨衣、有鬥笠,還有釣魚的老頭,非常形象,但字數隻有20個。所以,有人把它選入小學教材乃至幼兒讀物中,以便讓小朋友喜歡上朗讀背誦和古典詩詞。

其實,這首詩描繪的生存世界非常殘酷,情調較為悲憤。你看,“千山”——多麼大的一個自然世界,可是“鳥飛絕”,一點生靈都沒有;“萬徑”——多麼稠密的人世社會,可是“人蹤滅”,沒半個人影,看上去一點生氣都沒有。這是怎樣一種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快樂、充實、積極地活下去嗎?孩童滿懷天真、單純稚嫩,過早接觸這樣冷寂的意境合适麼?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嚴格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是柳宗元的心靈世界,是他的主觀感受。為什麼會這樣?

柳宗元當年考取進士後雄心滿滿,參加了一個政治革新集團。當時的皇帝唐順宗李誦,任用王伾和王叔文兩個大臣改革弊政,初見成效。可天有不測風雲,唐順宗突然中風,不得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李純,也就是唐憲宗。

唐憲宗上台後起用親信官僚,這些人正好是“二王”的政敵。于是,一場大肆反撲乃至瘋狂報複上演了。革新集團的領袖王伾、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個主要成員被貶往荒僻的地方,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後驚魂不定,經常會有莫名的恐懼。他感到現實太黑暗、政治鬥争太殘酷、前途太無望,心中郁結着太多的孤獨、痛苦和悲憤無法排遣。

大家知道,柳宗元在永州曾經寫過一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當時,一個朋友看到後寫信給他,說他終于從苦悶中走出來了,為他高興。柳宗元回複“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長歌之哀,過于痛哭”,明确宣示了自己“哀”的心境與“怒”的态度。

《江雪》即是作者“哀”與“怒”的具體表達。“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并非像有些教材上說的是在雪地裡釣魚,而是一種深沉的象征。柳宗元要借此宣示:我不怕嚴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這個世界上,堅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人面桃花”低回哀怨,卻因失落和遺憾而打動人心

即便是大家熟讀的一些詩歌,閱讀時多作些思考,也會發現裡面還有我們未曾發覺或者未曾體會到的東西。

唐代崔護有一首有名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般人都把它當愛情詩來讀,對嗎?

關于這首詩的由來,有過一個傳說:有一年,崔護考進士沒考中,心情郁悶,便到長安郊外踏青散心。途中覺得口渴,問路邊人家要水喝。

古代沒有礦泉水,經常得這樣要水喝。蘇轼在徐州作知府的時候填過一組《浣溪沙》,其中就寫道:“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崔護向一戶人家敲門,一位美女給了他水喝。回到家後,崔護回想起來,覺得剛才給他喝水的那個女子長得很美,越想心情越難平靜。如果去找,顯得很冒失、很唐突,有違禮貌道德。

崔護熬啊熬、等啊等,等到第二年春天,又去踏青,又往這條路上走,又朝這戶人家去。可這次不巧,“人面不知何處去”,隻有門口的桃樹上,花依然開得像去年那樣燦爛。于是,他滿懷遺憾,在美女家的門扉上題寫了這首詩。

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論,就詩論詩,他寫得真好!詩人從去年和今年、人面和桃花、幸運和遺憾的多個角度互相對比映照,叙事簡潔明快,抒情含蓄隽永,寫得确實好,是唐詩裡的珍品。

閱讀這首詩,如果到此為止,也算可以了。但再想想,好像還給了我們一些什麼:

第一,是審美經驗。審美的一個關鍵是要回味。有些美,一下子是體會不到位的。比如吃美食,狼吞虎咽吃到肚子裡,是品不出潮州菜或淮揚菜真正特色的,要細嚼慢咽、再三回味。再如看美景,不能一眼望去,就把美景盡收眼底,可以多拍照錄像,回來後再仔細品味。

看美人也一樣,有的女子第一眼看上去很靓,再看看就打折扣,再看看可能就一般般了。而有的女子第一眼給人的感覺還可以,再看看不錯,再看看挺有味道。為什麼?一個原因就是這樣的女子耐看,另一個原因是看的人懂得回味,充分感受和認識到對方美在哪裡。

同樣的道理,一首優秀的詩詞、一本好書,讀一遍是不夠的。俗話說“好鐵要經幾回爐,好書要經幾回讀”,多讀幾遍,多思考思考,多回味回味,繼而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的積累、修養的提高,體悟就會越來越深切。

第二,崔護的這次經曆啟示我們,人生曆程中的有些機遇,當時可能沒有來得及把握而失之交臂,一旦醒悟過來回頭去努力追求時往往就求不到了。所以,要勇敢地抓住機遇,就像《好漢歌》裡唱的“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個人一輩子的機會其實并不多。我們一直講“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能機會到了,你還沒準備好;在同等機會的前提下,要能夠及時出手抓住機會。

第三,這首詩的情調有點低回哀怨,但讀者都很喜歡。這跟人性普遍富有同情心、跟審美心理有關系。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其實,善與惡并非水火不容。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是會改變轉化的,關鍵取決于我們怎麼認識看待。

荀子認為的性本惡,主要是強調人謀求生存的本能。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請大家注意,他是挑了一個小的,并不是自己不吃。孟子主張性本善,主要是認為人與生俱來有憐憫之心,會同情弱者。就今天來說,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所以,“哀其不幸”也成為世人常懷有的一種同情心理。我們希望事物美好、事情美滿,所以會被崔護詩裡的失落和遺憾所感動。

總之,不管是誦讀古典詩詞、現當代詩詞,還是閱讀外國詩歌,都要思要想,要用腦子讀、帶感情讀、用心去讀,而且盡可能跟自己的人生經曆、情感經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把詩讀懂弄通,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能力,才能點亮未來,讓人活得自覺、自信、自在。

(本文根據講座速記整理修改。整理人:王珍、周丹旎)

來源: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