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衆多名篇中流傳度相對較高的一首,其中将人在他鄉的孤獨凄然描述得惟妙惟肖讓人感同身受,而每逢佳節良辰時加倍懷鄉思親的情感更是情真意切讓人無不為之動容。不過在古代其實外出的人并不算多,相對如今交通的便利,人們為了生計大多都是遠在他鄉。面對不同的地域民風,誰都免不了思鄉心切。而觸發這一感觸的出了人生境遇的落差外,便是異域他鄉的風俗差異了。
司馬遷曾說過“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更是将不同地域的風俗差異總結得恰到好處,所謂風也就是流行的意思,在古代社會落後的情況下,一般當地流行的東西都很難傳播到外地。而“俗”與“風”則剛好相反,俗所指的便是一個地方的習慣。而風俗之所以風在前,正是因為先流行後成為習慣,形成習慣随之就會被保存下來。而流行的東西往往在一段時間過後會被新的風所取代,這也說明了流行的并不一定會被保存成為習慣。而被保存的習慣則會随着人的流動逐漸擴展開來随之形成我們的文化基礎。而民俗文化中經常都有一些異鄉人不勝明了的俗語,既能充分體現當地的風俗特色,也能從中看到當地的人文風貌。陝西就有這麼一句俗語說的是“陝西十大怪,不知算白來”便将陝西的十種較為特殊民俗習慣高度總結,讓初來陝西的異鄉人能夠更快的融入陝西。
這十大怪确切說是指西安、鹹陽、寶雞、渭南、銅川等關中地區,所以要說整個陝西特殊可遠遠不止十種呢。言歸正傳,這第一怪就是“面條像褲帶”,聽起來诙諧生動,千萬不要褲帶二字吓到,這話說的是關中地區的面條實在。厚、寬、長是其特點,讓人不僅吃好還絕對吃飽,當你看到一老碗正宗的關中面條,便能充分感受到其形如褲帶所帶來的實在。第二怪是“鍋盔像鍋蓋”,這是因為關中地區在烙制鍋盔時所用的鍋絕非一般小鍋,而是可以集體飯的大鍋,直徑通常在七八十公分,鍋上的鍋蓋大多都是隆起的,這就使得烙好的鍋盔通常和鍋蓋大小一般模樣。
第三怪是“油潑辣子一道菜”,雖然我們的印象中吃辣似乎都被四川和湖南搶了風頭,其實身處關中的朋友就能感受到,在吃辣這方面,關中人也是不遑多讓的。正宗的油潑辣椒先将辣椒風幹随後切成小段在以熱油烘幹後出鍋放入鐵罐中敲擊成不算太細的粉末,随後将辣椒面用玻璃瓶密封,這樣就算是完成了。不過在食用的時候,還有講究,食用時先拌少許鹽面,再将七八分熱的菜籽油澆在辣椒面上,邊澆邊攪,冷卻後就可以食用了。在第一道工序中火候至關重要,第二道工序中油溫同樣決定了味道的關鍵。看到工序恐怕很多人望而卻步了,但想想這麼多工序做成的油潑辣子他能不香辣嗎?
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紹了,還有七大怪分别是“碗盆難分開、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椅蹲起來、睡覺枕石塊、秦腔不唱吼起來”,這七樣每一樣都将關中民風描繪的淋漓盡緻,就算沒有到過陝西的也能從中感受到陝西的淳樸風貌了。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又讓人留戀的地方,尤其如今商業發展日趨完善情況下,雖然身在異鄉,但如果思鄉心切也可在大街小巷來一份家鄉菜慰藉自己久違的思鄉情懷。雖身在異鄉為異客,卻如同天涯若比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