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素有“十人九痔”的說法
無論男女
都可能備受痔瘡的困擾
根據全國普查數據調查
我國痔瘡發生率約為51.5%
平均每2個人中
就有1人被痔瘡所困擾
其中
女性的痔瘡患病率高于男性
孕婦痔瘡的發病率76%左右
可以說
痔瘡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了
痔瘡的普遍症狀就是便血,可能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
但有人表示:自己的痔瘡沒什麼症狀,不痛不癢,不去管它會有什麼危害?
還有一些小夥伴,可能并不知道什麼是痔瘡,得了痔瘡一定要做手術嗎?
那今天就讓我們把它一“痔”到底……
哪些人群容易患痔瘡?
久坐久立人群
久坐久立會影響直腸靜脈血液回流,加重肛門淤血狀态,進而誘發痔瘡。
如廁過久的人群
長時間保持如廁的姿勢,會使腹内壓增加,導緻直腸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增加痔瘡發生風險。
“吃貨”人群
如果長期吃燒烤、油炸以及高脂肪食物,容易使糞便幹結,導緻排便障礙而誘發痔瘡。
長期飲酒及無辣不歡者也容易罹患痔瘡。
懷孕人群
女性盆腔生理解剖結構決定了女性肛門直腸部需要承受比男性更大的壓力。況且,孕期中子宮體積增大,進一步增加了腹壓;加之懷孕期間活動減少,胃腸蠕動減弱,容易便秘。
因此女性,特别是孕期女性,罹患痔瘡的風險更高。
出現哪些症狀需要警惕痔瘡?
根據統計,有近一半的痔是沒有症狀的,但在痔早期,最常見的症狀是出血、肛周瘙癢、疼痛和脫垂。
便血
便血是痔早期的主要表現,血色鮮紅,呈噴發狀或點滴出血,可發生在便前或便後。
肛周瘙癢
痔發生時,炎性分泌物增多,影響肛門周圍皮膚,造成皮膚濕疹、瘙癢。
疼痛
更需要警惕的是,單純的内痔并不會出現疼痛。
但若痔出現嵌頓,導緻痔瘡的感染甚至壞死,便會出現令人難以忍受的疼痛。
腫物脫垂
在痔瘡中晚期常可見到痔脫出,輕者可僅在大便時發生脫垂,便後腫物可自行回縮到肛内;重者則需用手推回,更有甚者用手也難以推回。
痔瘡的危害都有哪些?
貧血
由于痔常表現為便血,長期失血會導緻缺鐵性貧血。
局部感染
内痔脫出形成嵌頓,易出現水腫、壞死、感染。
痔瘡在反複發作的情況下,易引發肛周膿腫、肛瘘。
對于女性,還易感染陰道口,造成婦科炎症。
心理問題
痔瘡長在人的隐私部位,會導緻肛周瘙癢等難言之隐,很多人對病情十分擔憂卻難以啟齒,很容易造成心理負擔。
易與直腸癌混淆
雖然痔瘡本質是靜脈血管團,不會發生癌變,但由于痔瘡和直腸癌均有便血的表現,人們很容易将二者混淆。
如何鑒别痔瘡和直腸癌?
患病年齡不同
任何年齡的人均可能發生痔瘡,而直腸癌則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便血性質不同
痔瘡便血多為鮮紅色,血液一般不會與大便混合,多表現為大便表面帶血或便後擦拭帶血。
而直腸癌引起的便血往往為暗紅色,血液多伴有粘液或者膿液,常與大便混合在一起。
伴随症狀不同
直腸癌患者常常伴有大便形狀改變、排便習慣改變、消瘦等症狀。
而痔瘡多是因疼痛而引起排便困難,一旦炎症消退,即可恢複正常。
有人會說直接用手術做掉不就好了事實情況真是這樣嗎?
得了痔瘡要做手術嗎?
首先,痔瘡的發生和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系,單純依靠手術切除,并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因此,在初期不建議痔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當痔瘡無症狀時,無需醫生介入,隻需患者加強局部護理、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即可緩解。
當痔瘡出現便血、脫出,但症狀較輕時,應以保守治療為主。在改善生活習慣的同時,可使用痔瘡膏、痔瘡栓等藥物治療;或可于醫院行簡單門診治療。
如果痔瘡出現了嚴重的瘙癢、疼痛,且保守治療和門診治療均不能緩解,此時才需要外科手術介入。
因此,對于痔瘡來說
預防比手術更重要
生活中如何預防痔瘡?
痔瘡最佳的預防及治療就是調整生活方式,大多數輕度痔瘡都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自愈。
均衡飲食
少吃油炸、辛辣食品,少接觸煙酒。增加纖維素的攝入,多吃水果蔬菜,增加腸胃蠕動,預防便秘。
改善排便習慣
較合适的排便頻率是每日1—2次,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5分鐘以内,盡量不超過10分鐘,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便後用柔軟的廁紙擦拭,避免損傷肛周皮膚。
規律運動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避免久坐久站,積極鍛煉身體。
保持衛生
經常清潔肛門,勤換内褲。
所以
痔瘡的預防大于治療
平時多注意衛生習慣、均衡飲食
如果真得了痔瘡
千萬不要任其發展
但也不要過度依賴手術
來源: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