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理論,叫“中庸之道”。現代人對“中庸”的概念比較模糊,中庸之道,有時候被理解為一種智慧,有時候被理解成一種處世的方法,也有人把它當作是一種境界,甚至有人說“中庸”就是“和稀泥”。
比如在汽車行業,大家一般會說:美系車的設計比較粗犷,而日系車的設計比較中庸;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在經曆過現實的磨砺之後,越來越相信“中庸之道”是明哲保身的最佳選擇。那麼到底什麼是“中庸”呢?
孔子
中庸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孔子提出來的,《論語》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他說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準,但中庸具體是什麼一個解釋,孔子沒有進行詳細的闡述,所以在後來,又出現了一部專門講中庸的儒家著作,也就是《禮記》當中的第三十一篇——《中庸》。
到宋代的時候,《中庸》被單獨當成一部理論,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也就是四書五經的這個“四書”。自此以後,世世代代的學者,開始對中庸進行翻來覆去的解讀,而且越說越高深、越說越玄妙,以至于我們現在可以找到很多種對中庸進行的不同注釋和解讀。
作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如果從想從學術層面來搞清楚中庸是什麼,估計是比較困難的,專業人士甚至可以就這個問題弄出一部學術著作來。那我們是否可以用一種通俗的方式,把中庸說清楚呢?
論語
其實對于中庸之道,我們通常還有一個這樣的印象,也就是把這個中庸理解為“和稀泥”,比如兩個人為了一件什麼事争執不下,然後第三個人出面勸和,你也讓一點,他也退一步,大家不需要撕破臉非得争個對錯,然後這事就這麼算了,好像這就是所謂“中庸之道”的處事方式。
那麼在這裡,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像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在論語裡面,其實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天,一個叫葉公的人對孔子吹噓說:我們這有一個特别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别人一隻羊,然後被他大義滅親、舉報了自己的父親。
那麼孔子聽完之後微微一笑: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這句話的白話意思是:我們這裡的人做法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隐瞞,兒子替父親隐瞞,這裡面自然就有正直。
孔子
那麼孔子的回答,非常奇怪,父子相互替對方隐瞞錯誤的行為,難道這就是儒家所宣揚的仁義道德嗎?顯然不是,孔子這段話,其實隐藏着更深層的一種中庸的智慧。
父親偷羊,做兒子的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大義滅親把父親檢舉揭發,第二種選擇,就是替父親隐瞞。但是從孝道的觀念來說,或者說人性的自然規律來說,兒子是不會去檢舉自己父親的,因為你一旦檢舉了,就是不孝。
同時,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來說,檢舉自己的父親,你自己心裡也過不去,這是人之常情,而且做父親的,被兒子揭發檢舉,面子上也過不去,父子之間的關系,會非常的尴尬;
論語
但從法制的層面來說,兒子明明知道父親犯錯而不檢舉,那就是包庇犯罪,自己也同樣在犯法。那麼除開這兩種選擇以外,做兒子的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呢?當然有,那就是用“中庸之道”來解決這個問題。
做兒子的看到父親偷羊,知道這是一件不光彩的錯誤行為,但他不會當衆檢舉自己的父親,而是應該私下勸誡父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将這個錯誤的行為進行糾正和彌補,這樣既可以達到糾正錯誤的目的,同時替父親保留了臉面,也維護了父子感情的和睦,那麼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就是“中庸之道”。
孔子
所以,中庸之道,絕對不是和稀泥,更非毫無原則的模棱兩可,而是一種把事情處理到最恰當的智慧,它既維護了正義和道德,同時也顧及了人情和臉面。
我想,論語當中的這個故事,或許就是用最通俗的方式,替我們解釋了中庸之道最實用的一種内涵,當然如果你對中庸之道有更好的解釋,或者不同的見解,也歡迎留言讨論批評指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