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調理治療有何區别

調理治療有何區别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19 10:24:24

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曆經千年傳承,一些中醫術語深入人心。我們在平常的接診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病情危重的說來“調理”,沒有病的說來“治療”。若按患者意願處理,則危重患者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催生醫療隐患;而沒有病的處理不當又會造成過度醫療,危害身體健康。“病重調理”、“無病治療”明顯“對錯了号,入錯了座”,因此隻有正确認識了“調理”與“治療”的區别,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安全無虞。下面我們就來淺析“調理”與“治療”的區别:

調理治療有何區别(有病别調理調)1

>>>>一、調理的定義及内涵

調的概念:《說文》雲:“調,和也”,《莊子·知北遊》雲:“調而應之”。《莊子·天運》:“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理,《說文解字·叙》雲:“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中醫調理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望聞問切、手法探查、五運六氣推算等手段,了解被檢查者陰陽平衡、五髒六腑、氣血經絡、筋骨脈絡的狀态,通過臨證分析,總體上把握被檢查者的身心狀況,以及自然界、人類社會對其的影響,從而指出健康隐患,提出針對性的養生防病方案。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所說“形與神俱”,是指心身運動的一種和諧狀況。“能形與神俱”,能,使之做到的意思。這是一種心身健康的最高境界,需要充分的條件才能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那麼,達到這種形與神俱就需要調理。“正氣存内,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中醫調理就是要“補其不足”,“損其有餘”,以達到“陰平陽秘,病安從來”的目的。中醫上的“調理”有如下特點:

(一)調攝精神

“形神合一”是中醫健康理念的精髓,中醫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百病皆生于氣”,可見中醫特别注重情志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情志過激可緻正氣内虛,招緻外邪而緻病,而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人體氣機調暢,氣血和平,對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着積極的意義。《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又有《素問·生氣通天論》:“清靜則内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所以,調攝精神,使真氣和順,精神内守,增強機體的正氣抗邪能力,預防疾病。

(二)順應變化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即順應四時節氣變化,使天、地、人合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則詳細叙述了适應四時陰陽的養生方法,提出人能順應自然的變化,則生氣不竭,苛疾不起。“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強調了若違反前面所述的四時養生方法,不注意形體活動和精神的調攝,就會損傷人體的真氣,導緻陰陽失衡,而發生疾病,如“肝氣内變”、“心氣内洞”、“肺氣焦滿”、“腎氣獨沉”等,此即“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之意。

調理治療有何區别(有病别調理調)2

(三)勞逸規律

要想身體健康,益壽延年,就應該對飲食起居、勞逸有适當的節制和安排,《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不要“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截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

(四)瘥後調攝

《傷寒溯源集》中說:“大病新瘥,如大水浸牆,水退牆酥,不可輕犯。”疾病初愈,或是疾病發生的間歇期,雖然疾病症狀多已消失,但此時邪氣未盡,正氣未複,陰陽未平,氣血未定,必須經過适宜的調理後才能逐漸康複。所以應慎起居、節飲食、不妄勞作,做好疾病後期的調理,方能鞏固療效,防止疾病複作。

>>>>二、治療的概念及内涵

治的概念《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鹽鐵論·世務》“如人有疾,不治則寝以深。”可見,治療通常是指幹預或改變特定健康狀态的過程,為解除病痛所進行的活動。那麼,中醫治療的特點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一)治病求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辯證施治的基本原則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質,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針對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進行治療,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通過若幹症狀而顯示出來,但這些症狀隻是疾病的現象而不是本質。隻有通過綜合分析,透過現象尋找到本質,找出原因,才能确立相當的治療方法。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正氣與邪氣鬥争的過程。《靈樞·百病始生》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正氣充沛,則人體有抗病能力,疾病就會減少或不發生;若正氣不足,疾病就會發生和發展。因此,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轉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通過邪正盛衰來辨别病變的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這一原則的具體應用。

(三)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來說,是機體陰陽之間失于相對的協調平衡,故有“一陰一陽謂之道,偏盛偏衰謂之疾”的說法。調整陰陽,即是根據機體陰陽失調的具體狀況,損其偏盛,補其偏衰,促使其恢複相對的協調平衡,即所謂“審其陰陽,以别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四)三因治宜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人的體質因素、性别、年齡,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年齡等不同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做到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别對待,酌情施治。

>>>>三、“調”、“治”之别

綜上所述,中醫上講的“調理”與“治療”是有所不同的,大緻區别在于:

一是性質上有差異。養身防病謂之“調”,解除病痛謂之“治”。調是未病之時的調節習慣,調整狀态,即調攝精神、順應變化、勞逸有規律,而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狀态,而治則是通過特殊的方法、手段來解除病痛,《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也記載了古代民間解除疾病的方法和經驗。

二是程度上有差異。治療比調理的程度更進一步,調理則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而治療則多指施之以針藥,素問雲“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内”。中醫治病有“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的說法,其實就是根據病邪在人體的深入程度而采取的相應的治療手段。砭、針、灸、湯藥四種方式解決病痛也是由淺入深的,病在體表可以采取砭法;病如果在肌肉,可以采取針法,通過紮針幫助病人解決病痛;病氣如果再深入到骨頭,就必須采取艾灸的方法了;病氣如果進入髒腑和骨髓就需要采取湯藥進行治療了,這四種方式就是主要針對病邪入侵的程度深淺而采取的相應的治療手段。

>>>>四、結語

綜上述,隻有正确認識“調理”與“治療”的關系,調即調攝精神、順應變化、勞逸有規律,使人達到“形與神俱”的狀态,屬于中醫養生範疇。而治則是根據病邪在人體的深入程度而采取的相應的治療手段來解除病痛,屬于中醫治療範疇。隻有走出了中醫“調理”與“治療”的誤區,才能更好地呵護健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下面一首歌訣來記憶和把握“調治之别”:“中醫調、治大不同,尺度分寸牢記好;養身防病要‘調理’,解除病痛需‘治療’;固本扶元身體棒,形與神俱暢逍遙。”

作者簡介

調理治療有何區别(有病别調理調)3

李青:昆明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幹療科)科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畢業于雲南中醫學院、中國中醫研究院。榮獲“昆明市十佳醫師”、“昆明市名中醫”稱号。現任雲南省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内科分會委員、雲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雲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絡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現為全國第三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培養對象。

中醫教您辨别和應對寒熱體質

脾的運化功能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