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之前分成了四篇,整理一份完整版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看完。
什麼是美,什麼是美的規範與正确的方向,被譽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雙峰”的朱光潛、宗白華先生,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了,這也是千百年來藝術家的結晶:美是理性 感性。
而且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标準,達到标準之上的叫合格産品,達不到的叫殘次品,超過合格标準的叫高端産品,比高端的标準還高叫奢侈品。
認為美沒有标準、規律、是不懂美的原理,修圖說修圖沒有标準,是因為不懂原理,沒有固定的标準并不是沒有标準,也不是沒有客觀的話語權。
一、朱光潛先生偏重美是“邏輯性”
邏輯是指我們人類眼睛喜歡看什麼、耳朵喜歡聽什麼、味覺喜歡吃什麼、嗅覺喜歡聞什麼,這是有客觀依據的,并不是沒有。這些規律都有一個界限,也就是在一個範圍之内,像耳朵聽多少分貝舒服,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會徘徊在一個範圍之内。
美是在這個範圍之内的滿足感、新鮮感,如果為了追求新鮮感的刺激,超出了這個範圍,叫“噪音”;不符合道德約束的行為,偏執的追尋刺激得到的新鮮感我們會稱為 “變态” ,以法律為底線,不符合法律的行為是犯罪。
像陳漫拍的眯眯眼,這就是屬于追求偏執刺激感的“變态”範疇,這不是美,有人喜歡也是小部分人。太醜就不發圖了,最近大家也都看到了。
我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邏輯”,像太陽的光是從上方照射下來,所以我們認為這是正常的邏輯,當光從下往上照射的時候,我們會有不安、甚至害怕的感覺。我們流的血都是紅色的,如果看到一個人流着藍色或綠色的血液,我們會認為有毒或害怕。像好皮膚是什麼樣?不是修的像得皮膚病,這就是邏輯性。
藝術或者說美是在這種邏輯的基礎上去理想化,兒子做錯了事情,父親和藹的教育,就會比訓斥更有藝術更有美感;藝術來源生活高于生活,是把生活的中邏輯美化。
人的長相有各種美,但都是建立在符合眼睛對美的标準基礎上,如果五官比例不協調,在視覺就達不到美的标準。當然也有宗白華先生講的情感美,像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就是情感賦予的美。(當然這是主觀的,後面會講主觀的美)
不符合道德約束的行為,我們會稱為 “變态” ,以法律為底線,不符合法律的行為是犯罪,法律是絕大部分人共同認為正确的事情。不管願意不願意,我們道德與法律推崇的東西是積極正面的,美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美化、理想化。
人物皮膚美是建立在健康的膚色、有彈性、有光澤、皮膚細膩、幹淨的基礎上,如果偏離好皮膚的标準太多,那就不是好皮膚,不管老化的皮膚是不是帶有故事,是不是有老化的美感,對比之下還是标準的皮膚是美的。
大家拼命護膚也是這個世界認為達到标準的皮膚才是美的,這就是我們之前講的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這個世界上那些大部人與權威認為好的、對的東西是強勢的。(我們暫且不讨論是不是真理)
可能有些人看過電視劇《天道》把強勢文化理解錯了。《天道》裡面講“ 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于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我們可以理解為“強勢文化”是比較厲害的東西,大部人認為這個東西好;并不是大部分喜歡、流行的東西就是“弱勢文化”,隻是易學、易懂、易用、大部分人會的是“弱勢文化”。
就像這棵樹
① 主幹部分是所有人都喜歡的藝術,這也是學院派,沒有太多傾向性。
② 分支部分,有部分人喜歡的藝術,有傾向個人風格,喜歡的人沒有那麼多
③ 分支部分,小部分人喜歡的藝術,傾向個人風格特強,喜歡的人比較少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喜歡的藝術在社會中被稱為 “強勢文化” ,就像商品,如果這件商品設計滿足大衆,那就銷售比較好,這就是強勢文化。如果比較小衆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買單,那就是弱勢文化。
學院派沒有太多傾向性的風格,是根據這個世界的邏輯性為基礎,在邏輯性基礎上的美化、理想化,不會損失太多的邏輯性。(這裡的邏輯是隻眼睛的視覺邏輯)
像我們國家漢族文化就是強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就是弱勢文化;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卻有強弱之别。
二、宗白華先生更偏重感性
宗白華先生偏重感性的美學,先生認為美是藝術與人生的結合: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就像大家會珍藏一件物品,這件物品本身并不美,但它承載了一些美麗的記憶,讓我們每當看到這件物品時會聯想起那段故事。
我們用一些比較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一下感性的美。
1、就像我們都覺得自己的父母最美,這個美不是視覺上的美,是當我們看到父母的時候,内心會聯想起這麼多年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情感上産生的美感。
美是當你用心看到一片風景、用心去跟晚上的月光對話、用心去讀愛人的情書、用心去欣賞母親的微笑,内心泛動的波瀾,那些讓你感動到熱淚盈眶的事情,這個震動的感覺就是我們對美的感知。
蔣勳老師說:活的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美的理性部分是有一個方向的,美的感性部分是自己對美的感受;仔仔細細端詳自己父母時,那個讓你内心觸動的感覺就是打開自我,感受到美的感覺。 美是讓你打開最柔軟的部分,美是沒有防禦性的信任。
2、就像王昌齡的《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别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我們中國人一提到秋月、長城,想到的都是邊塞的風雪,因為我們的情感跟我們的想象,把詩人空白的那段給補上了,我們和詩人一起完成了這幅畫面。這就是陳凱歌導演講的,細節的指向,也就是細節讓我們産生的聯想。
好作品不是畫家、攝影師獨自完成的,是作者邀請觀賞者觀看時一起完成的。畫面中的流白,讓觀看者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觀看者填補了創作者留下的聯想空間,這個聯想空間是每個人的生活。
留白是看到一個“符号”的聯想,藝術創作裡這叫象征性;就像我們經常聽的“典故”,在詩詞裡提到菊花,我們會想到高潔的品質,提到蓮就會想到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
攝影也是一樣,一張畫面裡的搭配、色彩、道具等等細節也會讓我們有聯想,就像昨天文章裡陳凱歌導演講的:“電影是細節的藝術,細節的力量無與倫比,但所有的細節指向不是細節本身,而是高于細節的那一點東西,當這點東西出現感動就發生了”。
3、蘇州園林的拙政園有個小亭子“與誰同坐軒”,亭子取意宋蘇轼《點绛唇·閑倚胡床》詞:“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别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如果沒有讀過這首詞,去再多次也無法欣賞、感受這個亭子的意境。沒有了這首詞,那個亭子隻是一個亭子,有了這首詞這座亭子與蘇轼就有了聯系,不在欣賞亭子是欣賞蘇轼的孤獨與清高
4、我們都學過杜甫那首七律之冠《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就算這樣的詩詞讀了千首萬首,不明白這背後的故事、不明白做詩詞的規則,依然做不好詩詞。簡單的翻譯或不知其中之味的閱讀,隻會覺得這是一首好詩;如果了解其中緣由,把這首詩放進杜甫的人生,才能真正明白這首詩真實的情感,這也是欣賞詩,要分析作者寫作背景的原因
就像我們拍人像,人物應該放在一個什麼環境裡,才能表達出人物的狀态,什麼樣的色彩搭配、光影分割才能體現人物的神情姿态。
并不是看的片子多就能提高審美,要明白片子背後的視覺規律,才能感受到片子的美感;就像這首詩,明白杜甫的人生才能真的理解這首詩的意境,再讀怕是真的會眼裡流淚、心在滴血。
分享一下都靓講杜甫的故事看完之後是否能明白杜甫詩中:“猿嘯哀” 物之悲戚、“鳥飛回” 情之猶疑、“無邊落木” 景之蕭瑟、“不盡長江” 心之觸動、“萬裡”地之遠、“悲秋” 時之慘、“做客” 漂泊在外、“百年” 人生遲暮、“多病” 氣息奄奄、“獨登台” 四下孤寂無親朋,隻剩“艱難”、“苦恨”、“繁霜鬓”和“潦倒”、“新停”、“濁酒杯” 。
視頻鍊接:什麼是美?什麼是審美?什麼是美的規範與邏輯以及正确的方向
我們欣賞一首詩要明白詩人的生活經曆,寫詩的處境、心境;我們拍人像,人物應該放在一個什麼環境裡,才能表達出人物的狀态,什麼樣的色彩搭配、光影分割才能體現人物的神情姿态。
就像木心先生在提到中國詩詞時講的:“《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不能因為紅樓夢裡的詩在紅樓夢裡好,就單獨拿出來當作是非常美的東西,紅樓夢裡的詩脫離了紅樓夢這個大環境,就失去了詩的意境。
三、美是滿足感,但不是所有滿足感都是美的
美是滿足感、新鮮感,但不是所有的滿足感、新鮮感都是美的。
讓我們感覺到美的東西,是因為滿足了我們的欲望或與常态不一樣的新鮮感。我們有句流傳千百年的諺語:“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跟我們講的滿足感是一個道理。
經曆過一個比較高的 “刺激感” ,低于之前的刺激感(或長期處于同等刺激感),就會覺得平淡,想要尋找更高的刺激感。
就像張愛玲的名句: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像陳奕迅的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段話講的是我們公衆号一直在強調的 “滿足感” ,美是滿足感。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審美,是因為滿足感不一樣。
就像談戀愛
1、剛開始牽手會很興奮,很開心,滿足感達到沒有過的高度,多牽幾次這種刺激感一直停留在那個高度,慢慢的就沒有了感覺 ,隻有高于那個滿足感的高度,才會感受到滿足感。
2、接下來就開始接吻,開始這種刺激感高于牽手的刺激感,又感受到了滿足感的快樂,時間久了接吻也沒有太大感覺,又開始想别的。
我們的滿足感是貪婪的,就像紅玫瑰滿足了一切美好的想象,但當擁有紅玫瑰後,這種想象的滿足感得到滿足,一直停留在一個高度,沒有新鮮感,沒有更高的刺激感,就覺得非常平淡。沒有得到的白玫瑰成了一種欲望,成了窗前的明月光。
得到白玫瑰的也是一樣,時間久了,沒有了新鮮感,刺激感開始一直停留在一同個高度,開始覺得平淡,這時候就想找更高的刺激感。這時候白玫瑰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就像小孩子吃什麼能吃的東西,都覺得都香,因為他們沒有吃過;像喜歡吃辣的人,一開始吃微辣慢慢的滿足不了,開始吃中辣,後來是特辣,再後來覺得特辣也沒勁了。
我找了一段《妖貓傳》裡的片段,就是因為這短短的幾分鐘,辛柏青拿了金雞獎最佳男配。
辛柏青扮演的李白,滿足了我們對李白的想象,甚至比我們想象的李白更像李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聽的藝術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創作。通俗一點講:藝術創作是在符合事物邏輯的基礎上理想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聽的藝術來源生活高于生活;我們說有看點、有亮點、出彩,這就是滿足感。
就像你喜歡一位姑娘(小夥子),是因為她(他)滿足了你的标準,甚至超出了你的預期。
什麼樣的姑娘、小夥子外貌,才能達到我們的标準呢?最起碼五官端正、比例協調,至于喜歡什麼類型的長相那是個人的喜好。也就是說,五官端正、比例協調就是一個 “審”這件事情美不美的最低标準,至于喜歡什麼類型就是每個人不同的喜好,就像藝術家的風格。
不管各行各業都會有一個标準,我們稱這種符合标準的東西叫合格産品
審美首先要有 “審” 的标準,然後再有含義,我們講個經常用的例證
我們去評價一個名字美不美,首先要好聽,然後看意境;好聽不好聽是比較理性的标準,意境是比較感性的。
1、理性:名字讀着比較順口就會好聽,順口在于字的平仄關系、開口閉口韻的搭配;像詩詞、流行音樂都會比較注重平仄押韻,因為平仄押韻做不好,讀起來不順口就會不美。
2、感性:名字的含義,比方說紀念一些人、事,表達一種寄托、一些美好的向往。
名字的字多麼美、多麼有意義,如果不順口還是不好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名字不美,隻是對于這個名字的家庭來說有意義。
不管是什麼藝術,首先要達到理性的标準,也就是符合邏輯,才有資格談風格、喜好、品味;在沒有達到理性的标準、符合邏輯之前,其他的都是個人愛好、業餘。
就像ins 風格的婚紗調色,是不專業的業餘愛好,沒有達到最起碼的标準,沒有邏輯。
就像一個演員塑造一個角色,沒有表現出這個角色的性格,氣質;塑造的人物是什麼文化程度、幹什麼工作、有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跟經曆,造就了這個人物是一個什麼性格、有什麼習慣的人。
就像一張片子,什麼時間、什麼社會背景、什麼地點、什麼人物、發生了一個什麼事情,這些符合邏輯了,才能達到專業的标準。
四、美是整體散發的氣質
現在攝影大部分的刺激感、新鮮感來源:
1、特别的構圖
2、不同的視角
3、不太常見的服裝
4、不常見的色彩
5、不常見的造型
6、穿越來越少的衣服
7、不常見的妝面
8、不常見的道具、素材
像用這些方式刺激達到滿足感,并不是美,隻是一時不一樣的刺激。也不是時尚攝影的本質或婚紗照的本質,隻是用這種方式到了一種新鮮感的刺激感。
那些美的東西是可以長存的,是經過時間的洗禮依然美的東西。就像張藝謀在采訪中講的,這隻是在一個時代的那段時間的美(刺激感),三五年就過去了,這個美不是永存的,真正的美不是在這裡。
,時長01:40
就像我之前講的,人像攝影是圍繞着人物的五官特點,通過方方面面營造出适合五官氣質的氛圍,讓整體散發出适合的氣質,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勁往一處使” 。
電視劇《天道》丁元英評價《流浪者之歌》不同版本的演繹,非常好的解釋了藝術應該怎麼表達,這跟我們攝影後期的表達是一樣的。
視頻鍊接:什麼是美?什麼是審美?什麼是美的規範與邏輯以及正确的方向
這首《流浪者之歌》是以流浪者的角色表達,穆特演成了貴婦,海菲茲演成了帝王。雖然這兩位藝術家技藝沒有問題,但他們始終不是流浪者,表達不出流吉蔔賽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也就是她們的演奏沒有準确的表達出這首歌要表達内容,隻是在技藝、技巧方面表達的很精湛。
視頻中的 “匠氣” 是講的學校裡的訓練标準,在學校必定都是經曆過繁瑣的技巧洗禮,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病就是足夠嚴謹也足夠專業,但是少了靈氣,這份技巧的洗禮讓學生太依賴那些标準、規則,也就是所謂的匠氣。
打破這些規則,丢掉這些訓練标準才能提高境界,有可能成為大師,擁有自己的風格。但是沒有這些規則、标準的訓練也很難成為大師,不是不能,是比較難。
木心先生在提到中國詩詞時講的:“《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不能因為紅樓夢裡的詩在紅樓夢裡好,就單獨拿出來當作是非常美的東西,紅樓夢裡失望詩脫離了紅樓夢這個大環境,就失去了詩的意境。
采訪中張藝謀導演講:一個時代的審美理念裡的其中一個審美理念,這種階段性的美不是真的美,三五年甚至幾個月就過去了。
這種階段性的美因為一些有資源、有話語權,又不懂美的人制定了一些美的限制(标準),造成了階段性的美。就像很多歌手的音樂因為營銷,紅了幾個月銷聲匿迹了。這種階段性的是因為不符合美的标準,隻是這個有話語權的人認為是美的,但也是一個時代的審美理念中的其中一個審美(像ins 調色、飄紗裙擺、夜光婚紗、3d4d5d的素材),這個美不是真的美,隻是一時的刺激感。
毛戈平老師畫的趙露思不好看,并不是毛戈平老師畫的不好,本身這就是一個挑戰甜美變成熟妩媚的妝容。露思目前的其實是非常甜美少女的,不适合成熟妩媚。整體感破壞了,勁沒有往一處使。
不能因為這個眼睛好看、這個嘴巴好看,就一定要給所有人都畫化成這樣,要根據人物整體的氣質來覺得适合什麼。
露思的眼睛、嘴巴、鼻子,線條是比較尖的,氣質比較偏冷給人比較女神感、距離感;但是露思的眉形彎、下垂,臉上的肉感比較飽滿,性格比較開朗,整個人看起來柔和了很多,整體偏像甜美更多。
随着年齡的增加,露思的性格會沉穩許多,膠原蛋白流失肉感也會沒有那麼飽滿,露思可以把氣質偏向冷一點,穿着打扮偏向大小姐一點。
在藝術創作裡面,感性與理性就像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我在公衆号講的内容,是融合了古今中外在繪畫、以及其他藝術方面的著名大師思想的融合,不信可以看看下面這些大師的名言
1、藝術不能脫離現實、不能不符合邏輯。像齊白石老人講的:“ 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2、藝術不能被一些框框條條限制住,很多人調色總是講高光不能過,暗部不能太黑,對比色、鄰近色、中長調、中短調這些是最基礎的框,這個框都破不了怎麼進入更高境界,就像許麟廬先生講的:“尋門而入,破門而出。”要根據畫面來确定關系,而不是拿着一些初級标準來确定,就像畫面的高光,該曝光過的時候就要過
3. 藝術是理想化的就像高爾基說的:“ 我們的藝術應當比現實站更高,應當使人不脫離現實又高于現實。” 愛獻生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太生活化了也就沒有藝術了。”還有雷諾茲 “藝術使自然更完美。”
4. 藝術要有真實,理性、也就是科學的表達,也要有感性的表達;就像詩人戴望舒說的:“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象。”
托·卡萊爾也說過:“美術一旦脫離了真實,即使不滅亡,也會變得荒誕” 著名《美學原理》的作者克羅齊也說過:“ 藝術與科學既不同而又互相關聯;它們在審美的方面交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