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清泓
秋分時節,當看到熙熙攘攘的本土快餐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時,心中難免慨歎。當初,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店“人滿為患”,而今卻已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中式傳統快餐小吃“複興”
在中國烹饪文化中,最家常、最美味、最适口、最貼近大衆的本土快餐多種多樣。
往常,它們隻是作為傳統風味小吃,一直活躍在從古至今的中國餐飲市場中。
實際上,“快餐”這一概念,是個舶來品。
在維基百科上,給出的解釋是指“可迅速準備和供應的食物的總稱,通常是可以徒手拿取的食物,無需使用餐具進食”。
嚴格說起來,更貼近“快餐”這一概念的,應該是小時街邊的各式燒餅、鍋盔、煎餅、驢肉火燒等。
中式本土快餐主要有包子、水餃、混沌、面條等面點類,或燒賣、米粉類小吃等等。
由于這些食品大都是制作方便快捷,或事先成批制作好,顧客一到即刻上桌。
可使上班族迅速就餐,而不緻于等太久。
既滿足了節奏較快的當代社會生活需要,又提高了快餐店的“上座率”。
事實上,本土快餐的“中國味道”、豐富的口味、多樣的品類,以及區域性分布的特征。
吸引着大部分的普通消費者,以及喜歡“洋快餐”的年輕族群,迅速搶占市場份額。
使得各地大小品牌均能獲得足夠的生存發展空間,成就了行業欣欣向榮的“複興局面”。
洋快餐“遇冷”成“垃圾”
自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店算起,洋快餐在中國征戰已有30多年了。
至今的“中國快餐70強榜單”中,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等洋快餐,依舊位列前三。
其實,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品牌,快速打開中國市場,是占了改革開放的便宜。
開放之初的中國人,當時沒有見過這樣的洋快餐、洋餐廳和洋吃法。
一時間,人們趨之若鹜,拖家帶口地都去嘗鮮。
特别是孩子們,個個歡天喜地,像過節似的。
在當時,每塊2.5元的原味炸雞并不實惠。
相對普通家庭來說,而且顯得十分昂貴,但門口仍然排起長隊。
多年來,由于洋快餐具有高熱、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質的特點。
極易促使少年兒童性早熟,而飽受诟病,被人們稱之為“垃圾食品”。
随着健康飲食觀念的倡導與流行,人們開始熱衷于低糖、低鹽、低脂、少油的健康食品。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了《2021中國餐飲行業數字化調研報告》顯示:
在受訪者中,有82%的人表示自己更願意選擇健康的食品,有85%的95後表示會更關注個人的身體健康,有65%的人願意為有益健康的高質量産品增加支出。
如今,洋快餐給人依舊是“垃圾食品”的不良印象。
洋快餐開始“遇冷”,除了年輕上班族和大中學生外,人們不再帶孩子去光顧了。
洋快餐“本土化”改造
面對人們的“冷遇”,以及本土快餐的有力挑戰,洋快餐們開始尋求“本土化”。
近年來,肯德基等洋快餐都在探尋中式口味新品,适應中國市場,以提升自身競争力。
例如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紛紛盯上了各地的美味“傳統小吃”。
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的地域特色等,将産品不斷進行“本土化”改造。
有的甚至成了當地的“爆款”美食,例如老北京雞肉卷、日照燒雞肉飯等。
近幾年,肯德基相繼推出了北京炸醬面、河南胡辣湯、武漢熱幹面、江浙小籠包、湖南牛肉米粉、十城冷鍋串串等極具地方特色、符合國人口味的本土快餐。
至于油條、豆漿、粥、茶葉蛋等,早已是肯德基菜單上的“常客”。
洋快餐們立足“本土化”口味,迎合消費者需求,早已成為了不可扭轉的趨勢。
此外,洋快餐還尋求流量與人氣的加持,通過明星、活動、聯名、潮玩等營銷手段。
持續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保持年輕消費群體對洋快餐的消費黏性。
這些花哨的營銷方式表明,西式快餐品牌都是以年輕人為中心,緊盯青少年的喜好。
本土快餐“品牌連鎖化”
有人說,洋快餐沒有“口味”,中式快餐沒有“品牌”。
其實,這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式快餐大都是本土傳統小吃,其口味天生就能就适合中國人的胃口。
而洋快餐是舶來品,卻在品牌連鎖化、标準化上下足了功夫,知名度、好感度勝出一籌。
中式快餐長期處于散亂多雜的狀态,連鎖率低、規模小,更談不上标準化。
正如面條、餃子、馄饨、米粉,做好吃容易,要做标準化,卻實在不易。
如何把傳統的煎、炒、炸、蒸等制作程序,改造成适應标準化、規模化的生産流程。
以适應各地消費者的口味需求,這是本土快餐大規模擴張的“瓶頸”。
實際上,上海“榮華雞”在1989年的誕生,就标志着本土快餐企業的“閃亮登場”。
當本土快餐還在“懵懂時期”,洋快餐早有了成熟的安全、品控、宣傳等操作模式。
這是一場“龜兔賽跑”,可惜洋快餐一刻也沒有休息,一直在領先和奔跑。
好在經曆了30多年追趕,中式快餐也不再是“望塵莫及”。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内餐飲品牌的連鎖化率已經提升到接近20%。
本土快餐連鎖品牌,如老鄉雞、鄉村基、真功夫、老娘舅等。
業已成為洋快餐的強勁對手,未來可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