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範仲淹《嶽陽樓記》開篇,提到了滕子京,滕子京居然能請得動唐宋八大家,做過相爺的範仲淹?想必跟範仲淹的關系不錯,具有非凡的經曆。
滕子京原名滕宗諒,是範仲淹的同一批的同學,且兩人關系深厚。史料記載“滕宗諒,字子京,河南人。與範仲淹同年舉進士,其後仲淹稱其才,乃以泰州軍事推官召試學士院。”範仲淹多次舉薦滕子京,贊許其才幹。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西北稱帝。不久後,李元昊為滿足其野心,開始了4年之久的宋夏戰争。滕子京此時被命為泾州知州,防守在宋夏的邊境線上。西北四路的指揮官全部是文官,而武官隻能位居人下,最終三次宋夏戰争,北宋全部以失敗告終。
1042年,李元昊發起第三次戰争,進攻泾原路,因為葛懷敏的指揮失誤,宋軍在定川寨大敗,以至于威脅到了泾州的安全。“葛懷敏軍敗于定州,諸郡震恐,宗諒顧城中兵少,乃集農民數千戎服乘城”,面對泾州城外的西夏軍,滕子京并沒有慌亂,他組織城中的百姓、居民一起守城。
可見邊境吃緊,好在範仲淹及時帶援兵來救援,才解了泾州的危機,滕子京在城中囤積糧草,積極備戰,這才逼走了李元昊。滕子京守衛泾州城功勞不一定有多大,但他保住了城池和百姓的安全,為了安撫将士,滕子京拿出一部分錢來犒勞士兵。
範仲淹
西北邊防重地,有很多邊民,就是我們所謂的少數民族,滕子京的士兵中就有很多羌族的士兵和首領,也正是依靠這些人,才保證了城池。将領對下屬的犒勞對很有必要的,滕子京很清楚,拿什麼才能維持住軍心,這裡靠嘴說是沒有用的。
士兵是拿着性命來拼的,如果其回報太少,那誰願意來當兵,隻有重賞才能有戰鬥力,所以作為将領必須要想辦法搞來錢,才能命令士兵為國效力。滕子京唯一的失誤,就是他動用了官銀,這些錢本是不可以随便犒勞士兵的,曹彬、寇準都犯過類似的錯誤。
定川寨之戰結束,李元昊撤軍,宋夏邊境重新恢複了和平,雖說宋軍屢戰屢敗,但那也是拿士兵的鮮血來抵禦外敵的。如果沒有士兵英勇奮戰,李元昊早就打到開封了。戰争結束之後,朝廷的大佬們要發揮餘熱了,戰争失敗要找原因,背黑鍋的自然要有。
史料記載“禦史梁堅劾奏宗諒前在泾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及遣中使檢視,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諸部屬羌,又間以饋遺遊士故人。”禦史台就好比我們的監察機關,是負責監督官員不法行為的,禦史梁堅發現滕子京有十六萬萬貫錢去向不明,于是上奏皇帝,并告知這些錢可能是犒賞了羌族的首領士兵。
仁宗趙祯憤怒了,讓人徹查此事。查貪污自然需要證據,禦史要求滕子京拿出賬本,怒發沖冠滕子京竟然拿出一把紙灰,相當于明确告知他已經把賬本燒了。最終滕子京降職兩級,後來在嶽州任職,才有了後來的《嶽陽樓記》。
滕子京把賬冊燒了并不是他有貪污行為,隻不過他實在氣不過,前線士兵為國效力,在刀口上過活,犒賞一下是理所應當,單靠朝廷的那點俸祿是無法調動士兵戰鬥力的。但在中央養尊處優的大佬們,為表示他們的存在感,就多次拿守将開刀,對其“宣誓主權”。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邊防守軍更加心寒。
滕子京蠟像
範仲淹幫滕子京說了很多好話,可見範仲淹很清楚滕子京的為人。史料記載“宗諒尚氣,倜傥自任,好施與,及卒,無餘财。”滕子京是位實實在在的好官。從此我們也看到了北宋重文輕武的弊端,戰争的失敗根源來自中央,而并非邊防将士。
三川口、好水川之戰,我大宋将士浴血厮殺,打出了漢人的骨氣,雖敗猶榮。中央的高官們則趾高氣揚,不僅内鬥頻繁,還胡亂用人,指揮混亂,這其中範雍、韓琦、王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潘美或者曹玮指揮戰鬥,李元昊還能輕易取勝嗎?
面對失敗,文官集團大多想以求和解決問題,從雍熙北伐失敗開始,澶淵之盟達成了宋遼和解,接着簽訂慶曆和議,妥協成了外交指導思想。以至于國家一蹶不振,直到最後的恥辱。
參考資料:《宋史·列傳第六十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