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抖吧化學
要點一、溶液
1.溶液、溶質、溶劑:
(1)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裡,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質叫做溶質;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叫溶劑。
(2)對溶液的認識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溶質在被分散前的狀态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無色的,其顔色由溶質、溶劑的性質而決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劑,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質也可以作溶劑。多種液體形成溶液時,量最多的一種為溶劑,其餘為溶質;但當溶液中有水存在時,不論水的量有多少,習慣上把水看作溶劑;通常不指明溶劑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藍瓶的鈣好喝的鈣,還記得這個廣告嗎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穩定性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質濃度和性質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劑中的分子或離子達到均一狀态之後,仍然處于不停地無規則運動狀态之中。
(2)穩定性:是指外界條件(溫度、壓強等)不變時,溶液長期放置不會分層,也不會析出固體或放出氣體。
3.溶液的用途:
(1)許多化學反應在溶液中進行,可以加快反應的速率。
(2)溶液對動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動有很重要的意義。動物攝取食物裡的養料必須經過消化,變成溶液後才能吸收;植物從土壤裡獲得各種養料,也要變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廣泛的用途
【要點诠釋】
1.一種溶液中隻有一種溶劑,但可以有多種溶質。
2.溶液“透明”包括無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與水反應的物質溶于水,溶質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質量等于溶質、溶劑的質量之和(溶質的質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質的質量,沒有分散進溶劑内的物質,就不能計算在内)。溶液體積不一定等于溶質和溶劑體積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後體積小于200 mL。這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隔的緣故。
要點二、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
1.溶解:溶質分散到溶劑中形成溶液的過程,叫做物質的溶解。在物質溶解形成溶液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溶質的分子(或離子)向溶劑中擴散的過程吸收熱量,而溶質的分子(或離子)與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的過程放出熱量,所以物質溶解通常伴随着熱量的變化。
2.溶解熱現象:
(1)擴散吸熱>水合放熱——溶液溫度降低
(2)擴散吸熱=水合放熱——溶液溫度不變
(3)擴散吸熱<水合放熱——溶液溫度升高
【要點诠釋】
1.濃硫酸、氫氧化鈉溶于水,溫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時隻有放熱過程,而是擴散過程吸收的熱量小于水合過程放出的熱量,試管内液體溫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質溶于水時,溫度降低,是擴散過程吸收的熱量大于水合過程放出的熱量。
3.氯化鈉等物質溶于水,溫度基本不變,是因為擴散過程吸收的熱量與水合過程放出的熱量基本相等。
4.酸、堿、鹽等物質溶于水時,以離子形式擴散;蔗糖、酒精等有機物溶于水時,一般以分子形式擴散。
要點三、乳濁液、乳化現象
1.乳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裡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濁液。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蕩後得到的渾濁的液體,就是乳濁液。該混合物不穩定,靜置分層。
2.乳化現象:是指加入乳化劑後,乳濁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層而能穩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無數細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滌劑的水洗掉就是這個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要點诠釋】
汽油和洗潔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潔精洗油污是發生了乳化現象,不能形成溶液。
各種顔色的溶液
快暑假了,喜歡我的可以關注一下,然後留言!我們一起學習
謝謝大家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