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狐和朋友一起看電影,票是各自買的,買了票後老狐發現,自己的票價比朋友的貴。
一問才知道,朋友是新注冊的賬号,價格比老狐要便宜不少。
老狐就納悶了,老會員怎麼比新會員要多花錢?高級别賬号的價格,不是應該更便宜麼,怎麼反而越來越貴了?
其實,不僅看電影,你去坐車,去坐飛機,即使是同一公司同一線路,價格之間也有差别。
其實,價格不一樣的原因是,你被大數據“殺熟”了。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要比新客戶要貴。
看起來很不合理啊,商家通常不都是宰“生客”嗎?怎麼現在反過來了?
在線下,很多商家會把商品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外鄉人”,本地人的價格,往往會比較便宜。
這種價格差異,其實和線上的“大數據殺熟”有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一個“殺生”,一個“殺熟”。
平台會搜集很多的用戶信息,然後根據這些用戶信息,給出不同的價格和優惠。
這種策略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留着新客戶——以“殺熟”的方式“惠新”。
用更有競争力的價格,吸引新客戶,至于吸引新客戶的成本,就轉移到老客戶身上。
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大數據殺熟”可謂源遠流長,第一起“殺熟”事件,還要追溯到 2000 年的美國。
那時候,有一名用戶在檢查浏覽器 Cookies 時,發現之前在亞馬遜浏覽過的一款 DVD 售價,價格比之前下降了。
這名用戶立刻就懷疑,這個定價是不是根據他的浏覽記錄而更改的,在向亞馬遜咨詢過後,亞馬遜沒有隐瞞,直接承認此事。
亞馬遜 CEO 貝索斯更是公開表示,這隻是一個實驗,目的是根據不同顧客的浏覽體現,展示不同的定價。
這件事情并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因為在那個時候,AI 算法還是很不成熟的東西。
但随着算法的不斷更新,AI 能根據用戶隐私而調整數據,變得越發“智能”。
現在的大數據,殺起熟來得心應手,用戶的數據,被把握得死死的。
大數據殺熟,首先要計算用戶的數據特征,主要有兩種計算方法:
1.用戶信息采集。平台在積累了用戶的各種數據,包括性别、年齡、職業、地理位置、浏覽曆史等數據後,可以準确預測用戶的個體特征。
2.用戶數據分析。平台通過深度學習,分析每個用戶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和價格敏感度,從而判定用戶購買喜好和購買決策。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平台獲得用戶的數據和喜好,接下來就是套路了,有以下這麼幾種:
1.提高價錢。對部分價格不太感冒的用戶,平台會在适當時候來一點點提價,如果用戶沒有注意,很容易會比之前要多花一些錢。
2.花樣變現。部分充了 VIP 的用戶,會以為自己能享受優惠待遇,但平台會針對這些用戶,變着法子逼他們花更多錢充高級 VIP。
3.自動續費。平台把取消自動續費的功能隐藏得很深,如果用戶沒有特别留意,會被一直扣錢而不自知。
4.控制優惠券發放。優惠券往往隻作用于新用戶,因為老用戶往往已經養成使用習慣,平台會因此判定老用戶“不需要”優惠券。
5.區别定價。緊接之前的優惠券,新用戶往往會享受更多的福利,老用戶則是被狠狠提價,越是“熟人”,坑得越狠。
可以看出,以上的套路,就是逮着老客戶的羊毛來薅,果然是“殺熟”。
這種方式,很容易讓老用戶産生抵觸情緒,從而選擇離開。
然後新用戶變成老用戶,成為下一批被“殺熟”的對象,如此反複循環,用戶量的上升其實也有限。
既然“大數據殺熟”傷害用戶權益,就不能管管嗎?
有專家表示,大數據“殺熟”的監管難點,在于平台掌握數據和算法規則,外部較難監管到位,也難以建立開放的監督機制。
不過,難管就等于不管嗎?當然不是。
今年 3 月 1 日,全國首部公共數據領域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公共數據條例》正式實施,對“大數據殺熟”的限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作為普通用戶,其實也有一些辦法去對付“殺熟”。
1.多賬号對比分析。通過備用手機,連上無線網絡後不注冊賬号,在目标平台上進行商品價格監測,與正常的搜索價格進行對比。
2.注冊多個賬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平台采用信息拼接方式,獲取用戶的更多信息。
3.線上線下比對。去實體店,或在不同平台、不同 APP 之間進行價格比對。
老狐認為,無論是線下的“殺生”還是線上的“殺熟”,本質都是對用戶權益的侵犯。
不僅如此,平台收集用戶數據,用戶的隐私洩露,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大數據面前,任何人都是“裸奔”的。
“殺熟”既關乎用戶的權益,更關乎用戶的隐私,這個問題,必須要得到妥善的解決。
參考資料:
人民網:"大數據殺熟"刷屏,網友親測後氣炸!你中招了嗎?
中國新聞周刊:大數據殺熟:沒什麼意外,你或許已被全網跟蹤
一點财經:“大數據殺熟”誰之禍?
知乎:大數據殺熟是什麼?
編輯:陳展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