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粵劇第一靓花旦

粵劇第一靓花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18:09:45

粵曲小調,琵琶彈唱,起調拖腔,韻味悠長。廣州南華西保留着傳統的老城風情,沿着光滑的麻石路,繞過彎彎曲曲的小巷,趟栊門裡不時飄出一陣悠揚的粵曲聲,路過的公公婆婆跟着哼上兩句。

這樣的街巷社區,有着深厚的粵劇基礎,作為南華西街戲劇曲藝團的團長,人稱興姨的魏坤興卻看到粵劇觀衆和人才的貧乏。

2013年,她和南華西街文化站一拍即合,街道提供場地成立南華西青少年粵劇粵曲培訓基地,海珠區文化館提供支持,魏坤興義務培訓孩子們學粵劇,還走進學校普及粵劇文化。

粵劇第一靓花旦(7旬阿姨教500娃娃學粵劇)1

5年過去,現年71歲的興姨已經指導了超過500名小朋友,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基本功紮實的學員,獲得多個省市獎項,已有兩名學員考入廣東省舞蹈戲劇職業學院走上職業道路。興姨連續兩年獲優秀園丁獎,被評為海珠好人。

當初要培養一批專業觀衆的願望已經實現,雖然年事已高,她希望盡力能培養更多優秀苗子,讓街巷深處和高樓大廈裡都能傳出聲聲粵劇。

出身粵劇迷家庭

深感年輕一輩不了解粵劇也不會欣賞,更加不會唱

從革新路的家裡到同福西路兆龍裡19号街道文化站,不過一兩公裡,但由于腿腳疼痛,魏坤興不得不坐出租車。每周六,她都風雨不改往這裡趕,孩子們和曲藝團團友在等着她。她同時擔任南華西街戲劇曲藝團的團長,以及南華西青少年粵劇粵曲培訓基地的常駐導師。每個周六,她上午跟曲藝團排練,下午為少兒基地的學員培訓,五年義務教學,風雨無阻。

之所以萌發培養粵劇苗子的念頭,跟興姨自己的經曆和體會有關。

魏坤興在馬來西亞出生,父母親都是粵劇迷,在家庭的熏陶下,13歲時她開始接受正式的粵劇藝術訓練,此後事業都與粵劇藝術相關。作為老街坊,退休後魏坤興留南華西戲劇曲藝團擔任團長,身兼多職的她還是南華西街僑聯主席、海珠區僑聯藝術團的副團長。後來,為了專心緻志做好少兒基地的事情,這幾年她逐漸卸下與粵劇無關的職務。

曲藝團最年輕的成員也50多歲,興姨深感年輕一輩不了解粵劇也不會欣賞,更加不會唱,“我不打麻将、不喜歡逛街,有時間就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學識培養下一代”。2013年某一天結束曲藝團的訓練後,魏坤興突發奇想,向南華西街文化站賴小蘭提出“要不我們搞一個粵劇培訓”。

興姨說,賴站長向來支持培養藝術人才,也鼓勵新鮮事物,她馬上答應并向街道領導申請。此後一路綠燈,南華西街道的領導非常贊同這個提議,為他們提供了資源和平台,還得到海珠區文化館粵劇專業老師陳麗霞幫助,完全公益的南華西粵劇粵曲培訓基地得以成立。

零基礎教學

不是想培養專業演員,隻是希望為粵劇培養年輕觀衆

基地成立了,如何吸引小朋友來學粵劇呢?

此前就兼任隔壁同福西小學校外輔導員的魏坤興和賴小蘭站長想出了舉辦夏令營吸收青少年了解粵劇喜歡上粵劇的辦法。說幹就幹,從同福西小學及周邊學校招募了六七十人開展夏令營,魏坤興與陳麗霞以及何國貴老師三位擔任導師,為他們講授粵劇的基本知識,學習粵劇基本功。“我以前一點都不喜歡粵劇,甚至覺得有點煩,參加完夏令營後,發現自己喜歡上了”,當時剛剛上小學的鄧钰琪回憶說。可惜,一個月後,夏令營結束,基地再次變得冷清。

“我當時覺得可惜,又想這正好是一個機會,剛好有一群小朋友對粵劇産生興趣,能不能辦一個長期的輔導班呢?”按捺不住想要育苗的決心,魏坤興挑起重擔成為少兒基地的常駐導師,這一幹,就是五年。由于經費不足,無法聘請導師以及輔導時間定在周六等原因,在2017年陳麗霞擔任南華西街道文化館分館長前,她一直是基地裡唯一一名導師。

一個人面對二三十個從四五歲到十幾歲的孩子,手把手教學,個中辛苦隻有魏坤興自己知道,“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就想,我甯願自己唱也不想教他們”,她假裝露出一臉嫌棄的表情,撇了撇嘴。“後來有一個别的文化站的老師跟我說,‘好難教啊,進來沒有考核嗎?’,我說沒有,零基礎教學。”魏坤興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時時刻刻記挂着,“我明白這是一件吃力的事情,我不是想要他們成為專業的粵劇演員,隻是希望為粵劇培養一批年輕的觀衆,希望他們明白粵劇是什麼。”

粵劇第一靓花旦(7旬阿姨教500娃娃學粵劇)2

家長成得力助手

家長:興姨是一個“非常用心的人”

為了讓上課秩序得以維持,魏坤興破例讓家長陪同學員上課,維持秩序,輔導調皮的小朋友上課。“家長是我的‘得力助手’,鄧钰琪媽媽等幾位家長每周陪孩子來上課,幫我打下手,拿道具、開燈關門等事情都是她們幫我完成”。後來在她精心培養下,五年級的鄧钰琪直接考上廣東省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學習粵劇與舞蹈。“後來新加入的傅穎欣爸爸和傅奶奶繼任了她們的崗位。”她開玩笑說。

暑假一個周五的早晨,蔡芙茵、鄧钰琪、鄒炜淇、傅穎欣、黃宇軒等五名孩子在魏坤興的召集下在練功室跟着她學習舞劍姿勢。傅爸爸和其他兩位媽媽端坐在一旁觀看,偶爾聽魏坤興“差遣”開空調、控制燈光數量。

傅爸爸是一名的士司機,以前住在南華西街,後來搬家一直堅持回來訓練。每周六他都停工從家裡專程接送女兒傅穎欣來南華西學習粵劇。“以前曾送女兒到其他的培訓班學習粵劇,認識魏老師後來到這裡學習,南華西基地這裡的學習更系統規範,女兒來了後進步很大”。在傅爸爸眼中,魏坤興是一個“非常用心的人”,“外面買不到的頭飾、道具她都自己做,很辛苦,所以有需要我和穎欣奶奶就過來幫忙”。

“阿欣右腳放前,又忘記了。”魏坤興走到傅穎欣跟前,擡手矯正她的手位,提腳輕輕點了一點她的右腳。換上紅布褲子的傅穎欣紮着馬尾,清秀文靜的臉上帶着眼鏡,完全看不出在飾演《虞姬巡營》裡虞姬時的威武霸氣。“魏老師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和傅爸爸一樣,傅穎欣非常敬佩魏坤興,“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課,魏老師就下來一個個指正我們的姿勢”。

她提到,外出專業學校學習的兩位師姐也經常在周六回來,教他們水袖和姿勢,“等我從基地畢業,我也會經常回來看老師和同學們的”,她毫不猶豫地說。

以真誠澆灌的感恩的種子,在家長和小豆丁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而它們的播種者雖無知無覺,卻始終以自身踐行着。

20年的義務團隊

“這班師傅心裡念着南華西,每次都是義務幫忙”

魏坤興心裡有一本帳本,一筆一劃清清楚楚地牢記着運行少兒粵劇粵曲培訓基地的這五年,曾給予她幫助與援手的每一個人。

粵劇第一靓花旦(7旬阿姨教500娃娃學粵劇)3

“首先要感謝感謝南華西街道的領導們和賴站長,還有陳麗霞老師。”短短的一個小時裡,魏坤興反複提到他們三四次,“還有我們南華西粵劇曲藝團的成員們,這班師傅心裡念着南華西,每次都是義務幫忙,少兒基地的樂器伴奏、化妝、換衣經常靠他們幫忙。餘抗美,楊麗媚兩位師傅更是20多年來風雨不改堅持無償團活動。”她側着頭,感慨地說,“現在哪有義務的團隊啊,二十年啊,整整二十年這班師傅對南華西街道的演出和對少兒基地的幫助都是義務的。”

“還有我的先生,我能堅持下來有一半是他的功勞。”說到丈夫時,魏坤興有點羞澀,雙手反複撥弄着桌上的礦泉水瓶。

魏坤興的丈夫今年七十九歲,是南華西粵劇曲藝團年紀最大的團員。在魏坤興為少兒基地培訓的周六,他買好菜,做好飯,等夜歸的她,有時訓練時間晚了,七八點回到家,他倆就結伴出去吃。丈夫還是魏坤興的得力助手,少兒基地的道具和頭飾很大部分是由他幫忙做好的。有一次表演後丢失了幾對耳環,魏坤興覺得“很可惜”,隻能再買回來改造,“小孩子嘛,沒有耳洞”,老伴就一個一個把它們改造成方便兒童攜帶的耳夾。

“為了節省經費,基地的戲服都是輪流穿,一個節目用完了,下下個節目繼續用,所以每次編排節目都要深思熟慮。”她說,“能做的道具我們都自己做好,市面上買到的還不如我們做的好看呢。”魏坤興的語氣帶着一絲小驕傲。

赢得名家喝彩

“隻要還有小朋友願意來,我就盡力教”

7月31日是魏坤興難以忘懷的日子,那天下午,“粵韻重傳承·南華育新蕾”南華西青少年粵劇粵曲培訓基地成立五周年活動舉行,30餘名培訓基地學員輪番登台,精彩完成九個節目的展演,赢得到場的倪惠英、黃俊英、盧海潮等名家與街坊們的喝彩。

“我們為此準備了20多天,展演前一晚我激動到無法入睡,”談到那天,魏坤興激動不已。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短短兩個小時的展演背後是導師與學員兩三年的努力,“我教過的學生都回來幫忙,表演《拷紅》的妹妹已經在少年宮學習粵劇了,這次由我請回來表演,表演《沙家浜》的黃宇軒是基地唯一一個男生,非常有韌性能吃苦……”

興姨強調,這九個節目順序是有寓意的,以《娃娃愛粵劇》開始,合唱《感恩盡孝歌》結束,九個節目裡融合了粵劇的各個行當,有文有武,還有槍、水袖、劍、扇等各種道具的展現。此番用心,她的目的是“讓小朋友知道粵劇不隻有唱念做打,是如此豐富多彩。”而《感恩盡孝歌》,則是“到這裡學習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會唱的歌”。

這些讓魏坤興記挂的學生一開始很多五音不全,到如今已成讓她引以為傲的“大孩子”。考入佛岡中學,成為學校文藝骨幹的鄒炜淇經常回來看她請教她關于舞蹈編排的問題,受到自己的鼓勵努力考上舞蹈職業學院的鄧钰琪,從外區慕名而來的男孩子黃宇軒,已成了南華西街粵劇曲藝團的後備成員,還有傅穎欣、蔡芙欣……魏坤興一個個介紹自己的學生,臉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

粵劇第一靓花旦(7旬阿姨教500娃娃學粵劇)4

“首先是培養一批懂粵劇的年輕觀衆,其次是為粵劇學校和曲藝團輸送尖子”。為了讓粵劇粵曲更适合基地的學員學習,魏坤興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對一些曲目進行改編,縮短表演的時間,融入舞蹈、道具等創新元素。她舉了個例子,原來半小時的粵劇對唱《桃源仙詠》,她改為九分鐘的獨唱,讓八個小花仙伴舞,從而更适合孩子演唱且增加了舞蹈的優美。這次改編獲得廣東省第三屆少兒題材粵劇曲藝作品展演優秀節目獎、優秀園丁獎,而改編自《老虎與狐狸》的10分鐘小粵劇《美麗的森林家園》獲得優秀園丁獎。

五周年慶典的歡聲笑語過後,魏坤興不得不重新提起她的憂慮,“我年紀大了,身體又不是很好,本想借這次活動為我的教學生涯畫上一個句号。”但由她親手培育的這一批粵劇苗子初見成效,“我放心不下啊,”她搓着手,念叨着,“下一步怎麼辦,還沒想好。”

頓了頓,她又堅定地說,“隻要還有孩子願意學,我一定盡力教。”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靖文 實習生梁轉儀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偉榮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方金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